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游走在公益和利益之间
2007-08-13

来源:新华网-半岛晨报

   “尽管实际的距离可能很近,但心理的距离似乎还有些遥远。”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在描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时说。这种距离,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窘境中。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因此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巡诊]

    医生背包穿行于社区

    夏晓宁是一位医生,不过,与其他医生每天坐诊不同的是,坐诊占了她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她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中巡诊。

    夏晓宁是一位社区大夫,居民习惯称其为“片医”。8月10日一大早,64岁的谷庆芳老人早早地来到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来晚了,夏大夫就巡诊去了)。

    这几天,谷庆芳老人觉得有些不适,头迷糊,心里也发慌,白天吃不好饭,晚上也休息不好。老人来的时候,社区医生办公室挤满了患者,许多患者都趁这个时间来找各自的社区大夫求医问药。

    9时许,最后一名患者处置完毕后,夏晓宁医生背着包开始到社区居民家中巡诊。巡诊就是她接下来的工作。“血压计,听诊器都是要带的,此外,根据巡诊病人特点,心电图机、血糖仪有时也是要带的。”巡诊前,夏晓宁医生介绍说。

    临出门的时候,恰好有一名社区医生从外面跑回来,并直奔药房说,有居民在家病危,家属打来电话求救,让快准备急救药品。社区医生拿了急救药品、心电图机和氧气袋后直奔患者家而去。

    夏晓宁医生说,由于社区里老年人比较多,像这样的抢救他们在巡诊中会经常碰到。有时,这种就近而又应急的急救能给病人赢得抢救时间,甚至是救命。

    夏晓宁医生首先来到香秀街14号楼常树珍家里。73岁的常树珍老人是一位患有严重过敏性哮喘的患者,因为常年使用激素类药物,以至骨质疏松,多年无法下楼。

    常树珍老人说,像她这样的身体状况,去医院身体折腾不起,而且年龄大了,病也多,也去不起医院了,因此像这样的上门服务,解决了她看病的问题。

    [转机]

    坐等患者变主动上门服务

    在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夏晓宁在内共有8名社区医生。他们每天都游走在社区4万余名居民中间,量血压,测体重,送医送药。“走出去其实是很辛苦的,但最难的当属心理上的转变。”夏晓宁医生说,以前她和医生都是坐诊的,现在每天却要出门巡诊。

    夏晓宁说,我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居民。我有时想,如果我老了,走不动路了,会有人上门为我送医送药吗?如果有的话,我也会很高兴。

    在探讨“片医”,甚至“片医制度”时,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刘子民说,当初让医生走出去可以说有些迫不得已,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无奈。

    刘子民说,最初他在接手石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门诊收入有限,甚至连医护人员的工资也发不出来。

    刘子民介绍,当时这家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太大区别,医护人员都坐在单位等患者上门。当时的想法是与其这么在“家”坐着、等着,为何不走出去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开始安排医生主动深入到社区里,原先的被动服务变成现在主动上门服务。

    没想到,就是这样的变化,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被成功盘活。如今,刘子民在2003年接手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又把“走出去”的体制推向了这里。

    [现状]

    身陷“以药养医”困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级医疗机构,承担着向辖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位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陷在“以药养医”的困境中。尽管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采访中刻意回避这一现实,但创收仍是他们必须考虑到的一件大事。

    本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0名医护人员计算,每个月按人均1500元算,一个月的工资支出就是4.5万元。

    有人可能认为这笔支出不大。但他没有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先天“劣势”。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级医疗机构,大病看不了,大的检查做不了;其次一些盈利性较高的手术,因为条件限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开展。

    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处置一些日常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身的公益性要求,药品的价格很低,利润也很低。

    为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尴尬现状,大连市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倾斜。但由于在资金、设备投入上的相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只能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而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公益性也就无从谈起。

    记者从大连市卫生局了解到,目前,市内四区共有57家社区服务中心。专家表示,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突破以药养医的困境,就不可能真正把心思都放在公共卫生上,也就难以抑制营利冲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益和利益之间,偏重追求利益的现状也就很难改变。

    而从社区服务中心的定位及六位一体的服务上不难看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应该体现更多的公益性。

    [困惑]

    市民有病就挤大医院

    很多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想建成面向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网底”,关键是如何赢得社区居民信任。

    目前,像石道街、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的片医制,其实也是在向“社区信任”靠拢。而这种“走出去”的做法,也确实赢得了许多居民的信任。

    但这种信任在缺少制度性约束的情况下,又能维持多久呢?北京、上海两地的社区卫生工作应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为止他们仍没有闯过“社区信任”的难关。许多人有病挤大医院的意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连日的采访中,一位综合性医院的负责人表示,现在医院每天的门诊接待患者人数上千,可其中不少是普通患者。医院很多专家所看的都是像感冒、肠炎、肺炎等一些非常常见的病症。而众多专家每天要应付这些常见病,对有限的专家资源而言势必是一种浪费。

    而与之相对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很少有人问津,以至于他们为生存,为生计发愁。在采访当中,很大一部分受访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住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哪里。一旦生病,很多人表示会到药店买点药,如果病再重点,他们会直接到医院看。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些人甚至认为那就是个卖药的地方。

    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愿往医院挤,这一方面说明很多人对自身健康非常关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很多人不能对疾病有很好的认识,以至于生病后,第一反应就是找最好的医生。刘子民这样介绍说。

    [展望]

    “小医疗”受到大关注

    在众多专家眼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往被称为“小医疗”,即门脸小,人员少,看不了大病。但现在,“小医疗”却备受关注,甚至被寄予厚望,很多人甚至把它看成破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把利剑。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家明确表示要全面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向前发展。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将重点加强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一些专家在展望这一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时认为,这种体系下,不仅能合理分流门诊病人,还能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记者 臧超纲)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