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傍晚的大暴雨,我是一名亲历者。开车行至展览馆附近,暴雨倾盆,击打在前挡风玻璃上,几乎无法看清道路与指示牌,只能根据前车的后尾灯来判断车距,缓慢跟进。
如果在暴雨来临之前一两个小时,有关部门通过短信,向司机发出强暴雨预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一些不必要出门的司机出行。
如果电台即时发布譬如哪儿积水太深,请司机师傅们选择其他路线,新手可以选择在哪些地方停车等候等信息,人们在大雨中就不会那么无援。
如果交警、警察、城管、甚至志愿者们能出现在一些地方,人们会感受到城市的暖意与温情,感受到来自城市管理者与社会的切身关怀。我们看到,一些司机因为过分紧张,就将车停在暴雨中的路边;一些立交桥下,也站着一些遇雨无法回家的行人;更令人难忘的一幕是一位七八岁的小朋友,头上顶一个塑料袋,边哭边骑自行车往家赶,此时空中电闪雷鸣。
据《新京报》报道,交警介绍说安慧桥桥区画有“刻度表”,可暴雨中的司机不可能看到。晚8点20分左右我经过安慧桥,当时水深一尺多,一些避雨的车辆选择停在桥下避雨,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桥下雨水正在悄悄上涨,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危险。当晚9时20分许,那里的刻度表显示辅路水深已达2米,水面已与主路齐平。
暴雨中的北京没有重大人员伤亡,已是万幸,但是人们在暴雨中感受到的“无助”,是否可以用制度和服务来消除?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