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应急”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2007-08-08

来源:新华网-新京报

    在暴雨面前,应急预案固然重要,但毕竟是事发后的应对,城市需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要知道,不需要应急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今夏以来,北京城区雨水不断,雨水在润泽大地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甜蜜的苦恼”——8月1日夜的一场大雨,导致北三环多处路段被淹,安贞桥、望和桥、安华桥等积水严重;8月6日下午,一场暴雨再淹北三环安华桥,现场汪洋一片,导致了数小时的交通拥堵。


8月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北三环安华桥清除积水。

    下水井倒灌、立交桥下变“游泳池”、车辆“没顶”消失、众人慌忙逃生、救援人员现场紧急排险……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想到2004年7月那场暴雨。

    那场暴雨之后,北京市下决心改善暴雨的应急工作,比如,提高短时暴雨预报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决定花大投入建造20座气象预警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部门联动,提高应急机制的效率;重新计算立交桥区的排水量,对多处积水点排水泵站进行了改造等。

    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对暴雨预警不够精确,以及预警发布渠道的不足却是事实;车辆频频“没顶”,应急救援的效率亟需提高;立交桥区的排水量重新计算的工作不够严谨,像安华桥,等到两次被淹后,才得出排水能力不足的结论。

    不过话说回来,是否我们把应急措施做得天衣无缝,就万事无忧了呢?当然不是的,正如有学者所说,“应急预案固然重要,但预案是着眼于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公众更需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应急,说到底是一个非正常措施,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启动。

    因此,当下,一方面要继续改善极端天气下的灾害应急机制,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反思,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应急事件的发生?

    昨天,新华社报道称,记者在巴黎生活多年,发现这个城市雨天行走时湿鞋的情况都很少见,也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

    之所以如此,巴黎发达的排水系统功不可没。巴黎的下水道密如蛛网,总长达2347公里,并且,这些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巴黎“地下”的现代化,丝毫不逊色于“地上”。

    而在北京,“地上”与“地下”对比犹如巨人与侏儒,城市地表的建设水准较之巴黎不遑多让,但地下呢?——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有的地方还用着明清时代下水道,一些地下雨水管线甚至仍和污水管线共用一条管道……

    此外,北京建了大量立交桥,而这些立交桥同时制造了大量“人工洼地”,加大了排水困难和洪涝风险,而在国外,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摒弃过多的立交桥。


8月6日,北京北三环安华桥下在雨后出现严重积水,水深1米多,车辆无法通行。

    北京一次次在暴雨中“栽跟头”,说到底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病症”反映。如果每次我们都只是“消炎止痛”,而不根治“病因”,那只能在困境中循环往复。

    暴雨无法阻挡,但可以像巴黎一样,通过前瞻、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让雨水降落地面迅速了无踪影,将暴雨的危害巧妙化于无形。这才是一种高明的城市治理策略,也是北京摆脱“暴雨困境”的出路所在。(韩涵)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