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方网
“对于气候变化与环境,我困惑了很多年。本来是一个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的问题,却在国际社会被弄成一个基本上以技术、投资为导向的话题。对此,我深感失望。”
在日前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全球消除贫困联盟(GCAP)联合在京举办的“团结起来,消除贫困”千年发展目标系列活动上,由北京富平学校负责协调的环境分论坛中,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这样表示。
能源基金会低碳发展项目官员胡敏引用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的话说:“中国人的建筑能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不会像它们那样连续照明、连续空调,即使中国人住美国人的房子,以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远比他们节能。”
“以前没有那么多困惑,认为一个清洁的社会就是可持续的社会,一心一意跟着做,但现在我认为西式环保已经走入困境,因为这种环保主要在技术、投资方面着力,而不注重对于过度消耗资源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问题我觉得他们不能解决。我在那儿接受一个电台采访时,听到有一个居民说,‘我们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要求我们不能把衣服晾到院子里,否则会接到罚款,要求我们必须用烘干机’;另外一个学生说,‘大学里要求冬天空调必须开到能够穿夏装短裤……’。”
“他们认为就应该通过冷暖空调把冬天变得像夏天,把夏天变得像冬天。他们可以把河流搞得很清,但你要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是很难的。”
廖晓义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有很多国家的民间环保组织(NGO)参与的国际会议,会上,中国NGO提出的“26度空调行动”,西方NGO几乎没人响应,很多人要么觉得这件事不重要,要么认为这样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
廖晓义认为,“由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文明体系的问题。其结果不仅是物能的浩劫,而且是心能的萎缩和体能的衰退。”为此,廖晓义认为,针对气候变化,应该作需求调整,从无节制的物能消耗,转到对心能到体能的认知、发现上。因此,她提出应该节物能、增体能、蓄心能。
在以“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环境分论坛上,廖晓义提到“价值回归”的概念。她说:“中国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为追求所谓的富裕损害了起码的生存环境。环境的恶化、心灵的硬化、身体的退化,难道不是贫困?你连最基本的干净水都喝不到,连干净的空气都呼吸不到,难道还不穷?我去了贵州的许多村庄,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貌都那么丰富美丽的地方,如果按这种贫富概念衡量,对它们是不是合适?!”
“所谓接轨,不是把自己的腿锯掉安一个假腿来接轨,中国应该用自己的腿走自己的路。那种建立在单向消耗物能上的文明会把我们引向毁灭。”廖晓义说,“对于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已经是需要彻底反省的时候了。”
“中国NGO也应该走自己的路!从公平诉求而言,凭什么让少数全球化的富人决定我们这么多人怎么生产、怎么消费、怎么活甚至怎么死?!”
谈到中国NGO的共同行动,廖晓义认为,第一个就是要让东方理念通向世界,“让这个理念把我们脑子绿化了,才有别的东西,就像用中医治疗现代病的方式一样,用东方理念来治疗现代世界”。
廖晓义的家中没有空调,电扇比空调节能20倍,但今年连电扇她都没用,因为她从一个中医那里了解到出汗对于皮肤呼吸有多重要。
廖晓义设想把“26度空调行动”通过向联合国环境署提出而能在全世界推行。
在中国,“26度空调行动”已经从NGO的倡议变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前,我去劝人家的时候,保安就把我劝出去了,现在不一样了,有国家的支持。
另外,中国已经有108个城市签约加入‘无车日’活动,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个活动。通过类似的行动,转变一种理念,把这种影响力向整个世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