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新城里人”。这些农民身份的转换、社会保障、再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等话题,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都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那么,人们有没有想过失地农民的心态如何?他们从心理上能否接受新的城市生活?农民进城虽然“身入”了,可“心入”了吗?

“新城里人”:“心病”知多少
在东部沿海城市宁波江北区一个失地农民安置小区,过去习惯务农的王大爷刚搬进楼房后,很难适应城市生活,再就业成了一大愁事。
“进学校学技术觉得自己年龄太大,同周围人打交道也顾虑重重。”王大爷说。蔡大妈今年50多岁,以前长年在田里务农,刚搬进楼房不习惯,抱怨到朋友家还要爬楼梯。
这些不是个别案例,事实上,被征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整个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个看似虚无缥纱的话题。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关于《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问题与行为策略研究》课题组中,研究人员曾以被征地农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在东部浙江省的宁波、温州等地以及西部陕西省汉中和青海省西宁等地,分别抽样调查800余名被征地农民。
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被征地农民虽然变成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城里人”,可一些人由于“被征地”而产生了失意、不满、不知所措、恐慌心理,有的“光着身子进城”农民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大量出现,主要表现为疏远、道德败坏、无助、敌意、不信任、孤独、冷漠、极端化、无能感。
据调查,造成被征地农民聚群行为的心理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感到不满,有的是对基层有关部门信任度下降感到悲观无助,有的是受他人影响、对共同利益关注度高。这些人一旦心理上情绪失控,极易发生越轨行为或违法犯罪。
造成被征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困难的原因很多。有的农民进入城市社区后对角色转换产生心理抵触情绪,有的人乡土观念较强,怀旧心理严重。在生活方式上,过去农村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基于血缘与地缘为主、业缘为辅,而城市社区的交往方式更多是以业缘为主。有的人进城后还保留着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比如养殖畜禽、用房子堆放垃圾废品、洗衣随便晾晒等,这些与城市生活方式不相符的做法也是农民融入城市过程中在生活方式转换上的困难。
“土地养老”“土地就业”是中国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在广东省,不少失地农民进城后,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到工厂工作,被专家称作“心理失业”。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被征地农民在心理上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他们进城行为只是形式而已。
进城“心入”:要跨过的三道门槛

资料图片
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陈传锋等人调查认为,当前打造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干预、心理调适机制正成为当务之急。
据陈传锋和他的同事调查,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大量增加。以浙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3年,被征地农民近200万人,全省共征用农村集体土地200多万亩,平均年增长率为54%,预计今后仍将以高速递增。
国家有关部门调查透露,中国被征地农民有数千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转居社区及其居民数还将持续增加。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中国百姓蓝皮书称,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1000多万名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陈传锋等人认为,被征地农民融入城市,心理上需要完成三个转型:
一是角色和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
要让被征地农民在内心认同自己已经是市民,城市社会必须首先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尤其要革除歧视性态度,以市民角色期待和要求他们;同时被征地农民也要自身努力,提升知识层次与就业技能,争取城市社会的尊重。
二是就业心理的调整过程。
被征地农民的境遇特点,决定他们的就业心理很少像外来务工者那样以生存需要为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有外来工那样的创业勇气和激情。此外,由于被征地农民对城市工作的陌生,他们需要的帮助比下岗工人更多。被征地农民在就业竞争能力上是城市中最困难的群体,如果没有特殊的培训和帮助,相当数量的人将成为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
三是对城市生活及文化的适应过程。
这是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最本质特征,这一适应过程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方式适应、消费方式适应、休闲方式适应、交往方式适应、思想观念适应以及组织方式适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