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三大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普遍推广开来。
而从2007年开始,在江苏省试点的基础上,北京市和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等地的若干城市中,开展了更大范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这项工作的意义,除了保障社会成员健康之外,更重在制度建设,建设一个倚重社会福利而非倚重个人金钱收入的、分配公平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发展的平台。

不能以个人金钱收入衡定一切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是医疗制度改革以来流行在老百姓中的一句大实话。这句话中透露出来的意义,却很危险。
2007年2月2日,大年初五,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万众村村民陈正先和他的妻子姚元香用一条麻绳把身体捆绑在一起,相拥着跳进了长江。当时男方只有38岁,女方仅仅34岁。跳江的原因就是因为手头缺钱看不起病,感到生活无望。
这类真实的人间悲剧并不是只有一起。
2007年7月1日,湖北省十堰市一位患绝症的父亲王善平选择了上吊自尽,原因是他的两名孝顺女儿坚持用600元爱心助学款给父亲治病,但这个被疾病与贫穷困扰的父亲不想让女儿失去上学的机会,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贫困阶层中哪个家庭有了危重病人,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砸锅卖铁都凑不够医疗费用,只能选择放弃。
今年就有两会代表称“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和“上学难、上学贵”是新时期老百姓头上新三座大山。其中,关系到老百姓生命安危的看病难问题,应该说是最急需扳倒的“大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民谣“没啥别没钱”是最好的注解。
正因为取消了计划经济时代入学就医住房等都由国家集体“包干”的做法后,如今几乎什么都要自己花钱解决,个人的金钱收入几乎成了衡定物质生活质量的唯一指标,这就造成了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用钱说话”的现实。
7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调研时指出,国家正在组织研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整个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区分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水平可以不同,但重在制度建设和广泛覆盖。
为什么说可以先不去强调各地水平的“平均”,而是追求制度建设和广泛覆盖这方面的“平等”呢?
因为目前国内做大“蛋糕”达到人人享受高水平医疗保障不太现实,然而建设一个完善的公平地分配“蛋糕”的制度却是基础。没有平等精神指导下的公正的分配制度,就越需要个人用金钱来购买生活质量,那社会就越是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不平等。
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倚重社会福利而非倚重个人金钱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