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上大医院看专家门诊,挂一个号需要多少钱?
对一些经济拮据的群众来说,可能交出的是好几天的生活费。上海一位老病人的一封来信,揭开了医院挂号费迅速攀升的冰山一角。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年复一年诊疗中积累下的医患之间的亲密关系,撞到日益高涨的价格高墙后,变得生疏而互不理解。
是优质的医疗服务向有钱者“倾斜”、形成了不应有的垄断,还是百姓就医盲目追求高端的心态需要引导?患者的泪水和医院的无奈,折射出我国医疗体制中的公平与效率之痛。

资料图片
从13元到208元,患者:“好的医生我们也希望看啊”
最近,家住虹口区曲阳路596号的患者徐雅卿写信给新华社记者,讲述了她看病的经历。2001年到2003年6月,她经人介绍,每周五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看专家顾医生的门诊。据她说,当时诊疗费(含挂号费)全价13元,自付6.5元,“每次只挂30个人,人们从凌晨3点起开始排队,我们也每次都早起去看病。”
徐雅卿患的是比较严重的房颤型心脏病。后来,顾医生告诉徐阿姨:自己要退休了,到石门一路上的上海中老年医院出诊,那里每周一次的专家门诊诊疗费是58元。老俩口商量之后,决定继续去看,但是将每周一次门诊减为每月两次。
2005年,顾医生由于身体不好停止外出门诊,并将徐雅卿推荐到曙光医院看另一位医生的专家门诊,每次的诊疗费(含挂号费)20元。但是徐阿姨看了八九个月后,病情没有好转,就又给顾医生打电话,得知顾医生已经回到曙光医院,但是这次诊疗费涨到208元,如果是老病人,优惠价158元。
徐雅卿说:我之前在顾医生这里,已经看了三四本病历,他熟悉我的病情,我也信赖他。但是我一个月1千多元退休工资,哪里挂得起号!徐阿姨回忆,她为此也曾跟挂号窗口的工作人员抱怨,对方说:“我们这个价格,是面向特需人群的,你可以不挂。”
得知定价是经物价局批准的,老人又找到物价局,工作人员回答:“阿姨,这个不是为你看的”。又气又苦的徐雅卿流下了眼泪:“实在挂不起号了!为什么专家门诊费说涨就涨,还涨得这么多?!过去一直是给我们看的,现在怎么就排除我们了?”
她说:“我们老年人,什么病都找上门来了。好的衣服我们可以不穿,好的东西我们可以不吃,但是好的医生我们也希望看啊!”

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医院解释:照顾专家身体、提价分流病人

资料图片
徐阿姨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的苦衷和心声。记者在上海部分大型医疗机构采访中发现,专家“身价”的过快攀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虽然上海每年的门急诊人次已经过亿,但一般看病本不难,现在看病难集中体现在到大医院看专家难、住院难,一号、一床难求。
在市级医院,基本的专家诊疗费为20元,但是专家每周可能只出诊一到两个半天,看的人数也有限制。医院另外设置了各种档次的特需门诊,个别全市、全国闻名的专家只负责看特需病人。
其实,徐阿姨提到的208元远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最高价”,有的医院甚至推出了300、500元的单次诊疗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患者质疑高额挂号费的定价是否合理和相应依据的同时,许多医务工作者对此也颇有感触。
“我们在职的医务工作者坚持看普通门诊,但是对顾教授这样退休的老专家,并没有这样的要求。”曙光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抗美告诉记者:顾医生已经近70高龄,两次中风,从家里打车到医院出诊一次自付的出租车费用就要100多元。
“他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是舍不得那些老病人啊。可是‘钉’着他的病人实在太多了,许多病人都是乘飞机专程过来的,但老先生的身体实在吃不消啊!208元的诊疗费是我们医院最高档次的,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高额挂号费为他分流一些病人。”采访时,朱抗美主任医师正在看普通门诊,她的专业也包括心血管病治疗。
“每次门诊,都起码要看到下午两点左右,忙起来水都没有时间喝一口。”著名肝病专家、博导、曙光医院徐列明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他每周看两次20元的普通专家门诊,看一次68元的特需门诊,此外还要带学生、做研究、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忙得根本没有个人的闲暇时间,也很少照顾到家庭。
“希望病人也能体谅我们医生,特别是那些老医生,我们也需要保重身体啊。”
徐列明医生坦言,不排除有的专家故意减少看普通门诊的次数,热衷担任“客座”或者看特需,在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收益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身价,但是绝大多数的专家确实是在高负荷状态下尽职工作的。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是医疗制度改革以来流行在老百姓中的一句大实话。这句话中透露出来的意义,却很危险。
2007年2月2日,大年初五,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万众村村民陈正先和他的妻子姚元香用一条麻绳把身体捆绑在一起,相拥着跳进了长江。当时男方只有38岁,女方仅仅34岁。跳江的原因就是因为手头缺钱看不起病,感到生活无望。
今年就有两会代表称“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和“上学难、上学贵”是新时期老百姓头上新三座大山。其中,关系到老百姓生命安危的看病难问题,应该说是最急需扳倒的“大山”。 【全文】

陕西省汉中市运输公司退休职工李万兴在整理家里的药品。李万兴的老伴黎素莲半年前因为没钱治病去世。
而城镇居民中的下岗职工、无业居民、学生、幼儿这部分人群,正处于“三不管”的真空地带,属于被国家医保制度遗忘的群体。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这部分人群已超过2.5亿。
“没有钱,看不了病,所以死了。”
陕西省汉中市运输公司68岁的退休职工李万兴看着老伴黎素莲的遗像,平静地告诉记者。这样的语气似乎说的是一个离自己很远的人、很远的事。事实上,李万兴的老伴黎素莲才过世了半年,而李万兴和老伴感情之好在厂子里也都是人人知道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