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棉布袋子你就环保了吗?
2007-08-02

来源:中国服装网-外滩画报


I’m not a plasticbag

  人道主义时尚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三项标准:使用公平贸易产品、有机产品或者循环再生的原材料。这些标准使得产品变得更昂贵,却正在成为时尚界的圣经。

    在一只棉布手提袋大行其道的今天,环保理念是否真的深入人心?形势恐怕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一片大好。

  2007 年的整个春天和夏天,时髦人士们的话题都围绕着一只棉布袋子。

    这个袋子从外表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它却成为了各路名流人手一只的爱物,名模Kate Moss、Lily Cole、Erin O'Connor, 歌手LilyAllen, 演员 Keira Knightley、ReeseWitherspoon 等都是它的拥趸。

    低至5 英镑的价格使得它在今年3 月20 日伦敦上市当天就被抢购一空。短短数月间,原本5 英镑的价格已经猛增几十倍,在ebay 上,它的价格被炒高到199 美元—饶是如此,想要把它提回家,你也还是要靠拼抢和运气。

    7月6 日,该款包在台湾发售时,就引发了因强烈推挤导致的受伤事件,场面之火爆,仅亚于去年的哄抢PS3 枪击事件。

  我们说的主角,就是打着“环保+限量+低价”概念的“I’m not a plasticbag.(我不是一个塑料包)”。据调查,英国人一年平均用掉167 个塑料袋,这个包的来由无疑就出于此。

  无独有偶,名模Laura Bailey 近日穿着一款运动上衣亮相,衣服上写着:“Green is the new black(绿色就是新黑色)”,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她对目前最当红的人道主义时尚的推崇。此外,女星Misha Barton 和Charlize Theron 都身着人道主义设计师的靓衫亮相伦敦时装周。这些名人皆为Wildlife Works 以及Topshop 旗下最受欢迎的生态品牌People Tree 等的忠实顾客。

    时尚业染指环保,这并非新鲜事。不过把环保口号穿在身上,则是新近才加到“时尚受害者”们头上的新功课。

    虚伪的时尚环保

  在“I’m not a plastic bag.”上市导致挤伤事件的后一天,即7月7 日,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起,号召全球对抗气候变暖的“LiveEarth 气候危机演唱会”在悉尼开幕,开始经由英国温布利、中国上海、美国纽约、南非约翰内斯堡、德国汉堡和日本东京在全球接力登场。逾150 名知名艺人在世界各地参加了这场演唱,整个巡演通过120 家电视网、互联网和音乐广播转播—这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媒体活动。

  然而,演唱会的重点却让人觉得模棱两可。在上海LiveEarth 现场,不少观众都承认,吸引自己到场的原因主要是艺人本身,而非环保概念。

    当被问及会否在生活中加强环保意识,大部分被访者都表示:“应该会吧。”口气犹豫的还不止普通观众,Sting 的妻子TrudieStyler 就十分坦率地告诉记者:“当然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欢乐。”在这句话之后,她才补充说,音乐会同样也显示出“最终人们开始认真为这个珍贵星球着想了”。

  有些明星则直接谴责这场演唱会“颇有些伪善”,比如拒绝参加的摇滚乐队Arctic Monkeys—“我们要用相当于十户人家所用的电力来点亮一个舞台。”鼓手马特?海德勒斯指出。他还补充说:“更有身份的人可以做出更重要的决策,我们为什么非得发表意见,就因为我们是个乐队?”

  凡事涉及明星和时尚,就总会变得表面化。

    LiveEarth 虽然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但却为地球带来了污染:明星们为了赶场,必须搭乘私人飞机频繁飞行;观众们也要开车赶赴演唱会—据统计,参加伦敦和新泽西演唱会的观众将产生5600 吨的温室气体;至于呆在家里看网上直播的人,也等于是支持了LiveEarth 网站的赞助商雪佛兰—这个品牌生产一种非常浪费燃油的汽车—SUV。就更别提受邀请的麦当娜在去年自己为期4 个月的个人巡回演唱会上制造过440 吨温室气体了。

  至于那些明星们的追随者们是否会因为买了一个“I’m not a plastic bag.”就再也不用塑料袋,这个问题很难解答。并且,这也并非问题的全部。

    那些哄抢新包的时髦女郎可能想不到,对于“永远少一件”的时尚业而言,环保概念几乎是致命的。

    对话人道主义时尚设计师ecostylist.co.uk 由一位27 岁的政治学毕业生Dawn Mellowship 创建,主题就是人道主义时尚。

    网站开通没多久,就获得了惊人的点击率。“我发现虽然有很多人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想要活得时髦而有道德感,但他们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寻找有关消息,”她说,“而我有足够的知识和时间来帮他们。”

  这位时装爱好者为顾客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每次收费5 英镑。“每次我给一位新顾客进行咨询时,首先会让她整理她的衣柜,看看哪些衣服还能穿,哪些衣服穿不了。”Mellowship 说,“我让她们把不想要的衣服送给慈善机构,忠告她们千万不要成为衣奴。”

  毫无节制地添置新衣物,是大部分“时尚受害者”的通病。哄抢环保包袋,与其说是为了宣扬环保理念,不如说是为了告诉路人:“嘿,我很入时!”在一阵风气过去之后,这类人很可能把棉布袋送给钟点工,紧接着上街购入新款的鳄鱼皮手袋。

    更要命的是,当他们在诸如Zara、H&M 等fastfashion 季尾甩卖会上不顾一切地拼抢时,他们意识不到,买便宜货等于压榨别人的血汗钱—售价的降低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这正是导致不公平贸易的罪魁祸首。

  现年30 岁的Jocelyn Whipple 早年在利物浦学习纺织品设计,大学毕业以后前往美国加州参与人道主义时装运动,并且创立自己的人道主义时装品牌。

    她说:“有人对我说‘: 如果道德衣服能便宜些,我就买。’我听了真的很生气。这种想法太可怕了。时尚变得廉价的原因,是它们的质量标准和劳动力成本都降低了。

    事实上,人们认为昂贵的衣物也更接近其本身的价值。花多些钱去买一件人道主义服装,远比买三件几个月后大降价的衣服要好得多。”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I’m nota plastic bag.”的热销,理由正是:它是最便宜的IT bag。

  本土环保,你能做些什么

  购买一个棉布袋或者听一场演唱会并不能拯救地球。在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对环保的理解还处于非常基本的水平,例如节约用水用电、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等。哪怕是这些要求,对于很多人而言也还是难以做到,甚至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视线。

  实际上,对于LiveEarth 活动的组织机构Save Our Selves 来说,这次活动最大的争议就在于,它能否唤醒还处在朦胧状态下的公众环保意识,而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家无动于衷,不付诸行动,甚至被灌输了宿命论想法。

    “环保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人正抱着这样的心态,每天驾驶私家车上下班。

  目前在上海开设办事处的国际性环保组织有两个: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组织。

    WCS 上海办公室主任李冰表示:“上海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是强大的消费市场和贸易集散地,这些都是与环境生态贸易有密切联系的。”然而消费意识正蓬勃地在这个大城市苏醒,人们忙着享乐,还来不及去考虑环保,更谈不上购买公平贸易组织认可的时装了。

  因此对“时尚受害者”而言,环保两个字实在过于昂贵,而在赶时髦之余,如果能够想到去买个有环保标语的包,算作一种表态和决心,哪怕有点伪善,也是聊胜于无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