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灵网
过去一年中,汉语热持续攀升,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在海外诞生。对汉语学习的强劲需求,使得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也遭遇难得的发展机遇。需求大,门槛低,市场情景良好,这是否就意味着对外汉语人才的紧俏呢?
初阶人才:赚零用钱
汉化“香蕉人”受访人:Sandy澳大利亚留学生
去年读研一,假期时因为想打工赚下学期的学费,所以没有回国。网上看到一份家教的工作,是教一位高中生学汉语。马上打电话过去联系,很快就确定了下来。
我的学生是长着东方人面孔的女孩,叫“Lingling(玲玲)”。她是第三代中国移民,祖上是香港人,但遗憾的是对普通话她一点儿也不懂,是一个“香蕉人”。
所谓“香蕉人”,泛指出生在澳洲或很小就来到澳洲的华人后裔新一代。他们看上去是地地道道的黄色人种,皮肤、眼睛、头发没有一处不显示中国人的特征,但这些孩子接受的完全是西方教育,也是白种人的习性,不仅讲着一口带澳洲口音的英文,连衣食住行和玩耍的兴趣也和白种人的孩子一模一样。所以就叫他们是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香蕉人”多数不懂中文,他们的父母却有一种迫切愿望,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接受中文教育,增加一些中国传统,特别是语言文字的技能。玲玲也渴望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为她准备将来大学毕业后从事中澳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玲玲学中文,也像中国人学外语一样,不容易开口。她明白一些中文口语的意思,但自己说不出来,在她向我表达有什么要求和愿望的时候,还是用英文对我说。我故作听不懂,让她用中文说,并教她应该怎么说。开始她总是流露出为难的表情,渐渐地就从她嘴里蹦出个把中文单词了。
玲玲虽能讲些简单的中文日常生活用语,但仅限于常说的几句话,为了使她知道更多中文词语并掌握较为准确的发音,我便教她读中文的看图识字,我一边教她中文发音,一边用中文解释画面的内容,这样她逐渐通过画面的内容,慢慢地领悟并且记住了中文的发音和意思。这样,她会说的中文也逐渐增多了。
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的时候,我总是让玲玲看。开始她听不懂电视里讲的是什么,兴趣不大,后来逐渐听懂一些,看的兴趣也慢慢增加。她一边看,一边向我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还会上网去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状况。“香蕉人”玲玲内心也慢慢地“汉化”了。
初阶人才:寓教于乐的交流
领教韩国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受访人:小仲某韩资企业部门经理
在我国不少年轻人“哈韩”的同时,韩国人也在“哈”中国,出现了许多汉语培训班。我曾经去朋友办的汉语培训班做兼职教师,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是韩国学生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韩国教汉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上课第一天,我便被学生们问了许多问题,当然是用不熟练的中文问的,比如“老师结婚了吗?”“老师多高?”
最有趣的一句问话是“老师,你岁什么?”当时真有点被击晕的感觉,从小说中国话,大学学的专业也是中文,却不能理解“岁什么”是什么意思。后来那位同学急了,用手比划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问我几岁了。初次见面就让我领教了他们的汉语创造力。
我既要教汉语口语,又要教听力,还要教写作,真是任重道远。
学生作文里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句子:“学校打开(召开)运动会,我做(参加)了赛跑和摔跤”、“他身长很长很长(个子很高)”、“春天天气一边(一会儿)凉快一边(一会儿)暖和”……教学固然辛苦,改作业固然头疼,但学生们因为语言文化差异闹的笑话却常常令我乐不可支,所有烦恼烟消云散。
一次,一个女生告诉我:“老师,我明月准备去做双眼皮手术。”我一脸困惑:“明月?”“我错了吗?汉语里不是有今天明天,今年明年吗,那么今月明月不对吗?”呵呵,八成是汉语错了,怎么一点不遵章循法啊。
跟这些韩国学生打交道很开心,在语言上,我们之间常常会闹笑话,我也会凭想像对韩语举一反三,教室里笑倒一大片,但是我们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对方国家的语言,所以大家都进步飞快。
中阶人才:培训市场尚需规范
不能拉到篮里就是菜
受访人:Angelina恒隆广场某汉语培训机构工作人员
目前对外汉语教育培训的市场比较红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因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派遣外籍职员来华,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体。由于他们本身的支付能力,很多培训机构都看上了这块“蛋糕”,拓展了原有的业务范围,加入了汉语培训这一方面的服务。
实际上现在的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泥沙俱下的状况,毕竟对中国人来说教中文比教英文容易得多,很多机构和个人都觉得教中文只要普通话标准点就可以胜任。事实上很多不规范的培训机构也的确在这么做。
持有这种想法的,在我们机构的应聘者中也不乏其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生,觉得在学校里有过互教经验,做过家教,就完全可以成为对外汉语人才,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这样的“人才”,一旦遇到对教学要求比较高的学员,很容易露馅。
而且很多外籍的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的不是基本的生活用语,很多人需要在其业务领域尽快熟悉起来,可以听懂下属汇报,审查业务报表等,这就需要培训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尽快熟悉不同的专业术语,适应不同领域的教学要求。所以在选择汉语培训机构的时候,消费者也应该尽量利用试听等手段慎重做决定。
和其它的培训教育一样,对外汉语教学一样有其专业性要求,所以在培训教师的选择方面,一个负责的培训机构是绝对不能“拉到篮里就是菜”。
虽然目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在市场上的认可率远非其他职业资格认证如注册会计师,律师执业资格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但还是目前相对而言比较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毕竟会考察到应试者的中文功底、教学技巧和英文水平。就目前而言,这些还是衡量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
在实际的招聘当中,我们比较看好一些在中学里有执教经验的语文老师,扎实的中文功底和教学经验自不待言,且他们一般都具有本科或者硕士学历,英文水平也都不错,应该会成为将来对外汉语培训市场的教学主力。
高阶人才:海外需求短期无法满足
礼尚往来教学互动受访人:麦老师上海某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讲师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现在全球范围内与“汉语热”相对应的却是“汉语教师荒”。
来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的信息一直表明,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大;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
实际上汉办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2004年,中国派出69位对外汉语教师,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但是外派并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实际上汉办提供的志愿者服务机会和教学岗位,与国内高校的对外汉语学院相比,其待遇可谓微薄。
毕竟外派教师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国家之间的援助性质,所以能够招募到的人才一般不会是各高校优秀的教学主力,说到底,国内的教学研究环境和良好待遇显然更加吸引人。
要成为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的门槛相对也更高,博士学历,教学经验的高要求都是不可逾越的基本标准,而且高校本身也没有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目前国内解决高级对外汉语教师的海外需求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外派的人力成本过高,难以招募人才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会反过来采用派遣教师团体来华学习等方式,通过在国内的考察教学和沟通,提高自身的水平来满足其本国的教学需要。这样既可以得到中国比较正规的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帮助,还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可谓一举数得。
而我们也致力于本身自己学院的教学工作,期望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来充实一线的教学工作,假以时日,真正地解决对外汉语教师的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