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2007.07.30 来源:科技时报
7月28日,中国水利部淮河委员会表示,淮河流域各省全部超标排放,水污染相当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介绍,入河排污量的超标排放成为水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2006年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中,入河排污量最为严重的是河南省,而山东省是唯一完成目标责任书的省份,排放量为12.2万吨,但对照水功能区限制排放总量,仍超标1.8倍。淮河治污十年,“九五”和“十五”水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目标都没有按期完成。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超过11%,比预计的8%要快。
多年来,我国的污染控制目标都没有按期完成,可是经济指标年年超计划增长。今年上半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这些经济指标里有多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7月22日,“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专家、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透露:“早在几个月前,2005年度《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就已经完成了,目前我们正在进行2006年核算研究工作。由于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分歧较大,个别试点省市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绿色GDP的发布肯定会无限期推迟。”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GDP污染扣减指数居高不下
绿色GDP,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现有国民核算体系基础上,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后的GDP核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真实经济福利水平,反映经济活动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我们提出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包括资源经济核算和环境经济核算两大部分。”王金南说,资源经济核算包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主要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本核算。这两个部分在传统的GDP里扣除之后,就得到绿色GDP了。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但并没有公布31个省(市、区)排名。当时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据悉,在已经完成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中,当年环境污染损失和GDP扣减指数比2004年更高,并附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42个部门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的统计分析结果。一位参加过此项工作的专家介绍说,全国大约有2/3的省市(21个),GDP扣减比重超过1.8%。其具体数据为,中部8省市的GDP污染扣减指数为2.14%,西部12省市GDP污染扣减指数为3.16%。西部地区GDP污染扣减指数较高,比东部发达地区高出约2个百分点。
GDP损失遭遇量化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牛文元说,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并不仅仅在于最后核算得出的“绿色GDP”数值本身,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更主要体现在核算过程为我们所展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全景图示。
如果长期将环境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但是绿色GDP核算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资源、水利、林业、环境、海洋、农业、卫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王金南说,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涉及的数据非常巨大、复杂。
牛文元说:“事实上,世界各国经过近40年的探索,仍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绿色GDP核算非常复杂。绿色GDP是在继承GDP核算长处的框架下,扣除那些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不应当计入的部分,即那些过分利用资源,过分牺牲环境换来的部分。”也就是说,研制绿色GDP的前提是完善环境核算工作,但由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同时也不易区分污染的区域性影响效应,核算非常困难。
逐步建立中国的绿色GDP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7月12日举行的2006年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会上说,绿色GDP是一种俗称;现在只能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国家统计局无法将这些数据对外公布。
在人民网上,有网友感叹道:不公布绿色GDP的核算结果,“这次的理由仍然不新鲜:绿色GDP不成熟。诚然,从技术层面来看,生态成本、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关核算方法的争论从未停止,但GDP不是也存在争论吗?”“绿色GDP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和有效手段,意味着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来转变思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绿色GDP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有自身的成长和完善过程,产前的阵痛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和阻力就打退堂鼓。”
“绿色GDP是一个研究项目。既然是研究项目,本身就决定它是探索性的,没有必要非得等国际上设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再来开展核算。如果有了国际标准,我们就不需要研究了。”王金南说,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没有这样的核算指标,我们就无法全面衡量我们的真实发展水平,我们就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我们就无法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协调发展。因此,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进行研究探索,逐步建设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牛文元在向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快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提案》中指出,10多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经济总量连年超目标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仍然严重。不仅主要污染物排放没有明显减少,“十五”要求2005年末全国耕地不少于19.2亿亩的目标也没有完成。
牛文元指出,这些严峻现实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国家管理体制上长期形成的弊病。一方面,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明确设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面对困境找不到有效的监管手段。这种政治意愿与管理手段之间的不匹配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真正转变的根本原因。于是,牛文元提出了完善现行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根据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增加资源环境统计指标;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逐步纳入到国家环境法和统计法中等五项建议。
“在我看来,绿色GDP造成地方这么大的震动,成为这样敏感的话题,本身就证明它是有用的,它触及到了一些地方官员的痛处,让他们有所顾忌,这样我们的目的实际上就达到了一半。有触痛说明这项研究就还有点用。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衡量尺度。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要随之改变,同时由于扣除环境损失成本,也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大大下降。”王金南说。(记者 李禾)
“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估计将被无限期推迟发布——7月23日,各大新闻网站都在显著位置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
媒体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作为绿色GDP核算主要参与机构之一的国家统计局此前正式表态,真正的绿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基于这些技术因素,中国还不能够公布相关数据,也无法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

7月20日,武汉汉口后湖地区的府河里,未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经后湖排泵站全部排放到此。昨日,“绿色GDP”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核算报告将无限期推迟。牧羊 摄
启动刚过3年,仅正式发布过一次报告的“绿色GDP”项目,已被“无限期推迟”发布报告。昨日(7月22日),在某研讨会上,“绿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证实了这一消息。
“绿色GDP”研究项目始于2004年3月。两年零六个月后,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绿色GDP”核算报告。不到一年,即传来“绿色GDP”报告无限期推迟的消息。
旨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为什么会搁浅?是其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还是遭遇到某种无法抗拒的阻力?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该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
|
“绿色GDP”何谓?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可见,它并不是什么统一标准,更非行政命令式的指标,而就像GDP一样,都只具有一种统计学的意义。 单纯的GDP是片面的。作为一种统计方法,“绿色GDP”说到底是一种真相,揭露的是公众及社会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到底付出了怎样的成本与代价。这是公众有权知道也必须知道的真情。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对真相的不懈追问。因此在“绿色GDP”发布受阻一事上,我们需要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绿色GDP”的发布被无限期推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