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是社会的大敌
2007-07-28

  “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最近,这些活灵活现的消息,耸人听闻的故事,一时间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众人莫不震惊。然而,事后查明,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受骗上当的人们不禁质问,是什么人在搞虚假新闻?为什么要炮制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为什么能够传播?对此,新闻界也在深刻反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时有发生的虚假新闻告诉我们,还必须记住这样一条:虚假是新闻的大敌,是新闻界之耻,虚假新闻则是社会的大敌。

  如此强调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不是没有理由的。事实表明,几乎每一次虚假新闻,特别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实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一条香蕉致癌的虚假新闻,就让蕉农损失惨重。一则纸箱馅包子的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比如,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小报的假新闻一般只能影响到它有限的读者。但这条假新闻如果被转载在网上,再连续转载,其影响力就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应当看到,那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的信息,已越来越受到现代媒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心,始终是社会瞩目的焦点。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方面的信息传播本身又是一个“名利场”,记者的报道可以让自己一举成名,获得不小利益,媒体的关注可以迅速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和巨大效果,就可能放松警惕,把关不严。记者为追求名利,就可能铤而走险,弃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虚假新闻的教训一再警醒我们,越是涉及焦点题材,越是要求我们保持高度警惕,不可掉以轻心。在新闻工作的始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关意识少不得,严防虚假新闻出笼,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要知道,炮制和播出虚假新闻,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和恶劣影响,也会让记者自己身败名裂,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伤害。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抵制虚假新闻,重在自觉践行。这个践行,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在新闻现场,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不到现场不报道,有时候眼见的耳听的也不一定为实,我们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去核实,去印证。对于媒体来说,就是对那些重大的焦点的题材,对那些影响可能较大的新闻,一律奉行核实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宁可牺牲新闻的时效,也要保证新闻的真实;哪怕是权威媒体记者的报道,也要对那些敏感的、焦点的报道的产生深入了解,细致问询,一有疑点就必须求证。

  虚假新闻最怕核实,一核实,狐狸就会露出尾巴,不核实,虚假的东西就可能蒙混过关。许多媒体着了虚假新闻的道儿,说到底就在于没有核实上。愿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多些核实意识,多些求证意识。如此,我们方能给公众提供真实的准确的报道。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