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公益电影脱困还得靠“公助”!
2007-07-26

qianlong.com/   2007-07-26 08:01:31来源:千龙网

  【新闻眼】主旋律电影《丛飞》已经第二次公开与观众见面。但《丛飞》与其他几部主旋律电影一样,没有“红头文件”助威便很少有人观看,院线收益至今为零。制片方只得期待社会各界伸出爱心援手,通过捐献的方式得到《丛飞》的“爱心拷贝”,以此来推广《丛飞》影片。(7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详细  
  丛飞的事迹不可谓不感人,由他的真实事迹拍成的电影,应该说是属于主旋律电影,也可以说是属于公益类电影。依照常规,这类主旋律的电影,事前都得由某个部门发个“红头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组织人员集体观看,事后往往还要组织讨论。放映主旋律电影的影院收入有着,也不觉得吃亏,因为他们的收益有“红头文件”作保障:要么票都能“卖”得出去,要么可以获得“政策性”补偿。因此“红文电影”现象,得以长盛不衰。

  近年来,由各级团组织“做东”,邀各路大牌名导明星加盟,演绎时代青年“风流”的青年题材主旋律电影,慢慢走入公众视野。但是,这类电影主人翁是真实的不能虚构的英雄模范人物,它强调的首先是宣传教育作用,商业价值不高、市场回报不理想,大多遭到不下“红头文件”就无人观看的尴尬。

  主旋律电影要想走出没有“红头文件”助威就无人观看的困境,除了急需要提高影片自身的艺术性,加速与市场接轨外,最主要的途径,应该还是靠“红头文件”提供营养,而不是靠市场商业价值来滋养。

  对主旋律电影来说,它的宣传教育功能是最主要的。党政群部门,要想通过艺术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动用党费、团费,或者其他经费来滋养它,不能把它完全推向市场,让勇于拍摄者承担上座率不高的巨大压力。如果谁出面拍摄这类电影,谁就该承担经济和其他压力,那么还有谁愿意继续为拍摄主旋律电影卖力?

  当然,主旋律电影也不能一味以主旋律自居,应在行政性和商业化之间寻找契合点,既要用电影艺术宣传好人的多灾多难,高尚思想境界,又要让观众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还要给观众在艺术上获得享受。主旋律电影应该扬长避短,充分运用道德和正义的震撼力打动观众,让观众获得在商业片中难以获得的英雄正气,这样才能征服多一些的自费观众,渐渐走出困境。(张永琪)

  【网评1+1】“娱乐至死”的时代正在开始 (新华网)

  继“纸馅包子”之后,又一个轰动全国的报道正在接近被认定为假新闻。6岁女童丁香小慧被继母毒打残害的事件,真实性显示了越来越多的疑点:多次传讯之后,警方未获得继母虐待女童的证据,医院对女童身体状况给出了病理上的解释,女童继母面临舆论的强大压力跪求洗冤,邻居指证未发现继母虐待女童,老师称孩子与父母关系不错……

  现在,这一从网络论坛发帖开始,被新闻媒体广泛追踪报道的事件,正在朝“善意的谎言”方向发展。如果事件最终被证实为捏造,我想定性为“善意的谎言”未免放纵了言论责任。包括网络、电视、报纸在内的媒体,突然之间掀起一场“同情风暴”,而使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媒体面前的弱者成为牺牲品。“同情风暴”似乎体现了善意,但善意要拿无辜者来祭旗,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罪恶。

  女童遭受病痛折磨是生命的不幸,遭受病痛而囿于经济条件而不能获得治疗是社会的不幸。然而,这两种不幸,都不如一个无辜者被诬陷来得巨大。因为遭遇病痛是不得已,无钱医治是社会的悲苦,而有意识地将这种不幸转嫁于个人,让这个无辜者去扮演恶魔,承受人们的唾骂,承受来自专政机器的压力,则是一种故意伤害。这种行为如果可以被定性为“善意”,世界上还有什么恶意可言?

  在这股舆论风潮中,公众被蒙骗,无辜者被声讨,然而,也正是因此,处于病痛之中的女孩得到了治疗。这真是一个荒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幸很难得到关注,人和机构都开始习惯于只关注那些振聋发聩的事实。所以,如果仅仅只是6岁女童遭受病痛,将很少有人去施予援手,而只有离奇的情节、人神共愤的事端,才足以让不幸者进入人们的眼球,使得人们去释放爱心,使得各种救助进入状态。

  于是将事情“策划”到引起人们注意的程度,便成了一种习惯。人们很难被原原本本的事实打动,人们需要更大的不幸,需要更新奇的细节。如同创作一部戏剧需要不断的高潮,策划的成功意味着皆大欢喜。在6岁女童被继母虐待事件中,继母和虐待很符合中国人的生活联想,继母总是容易虐待孩子的,而这个女童正好有一个继母,这真是再好不过的条件。6岁女童要治病,继母可以拿来牺牲掉,而令人震惊的戏剧情节,既使得网客和读者有了一次显示正义的机会,也给网站和媒体一次卖报的机会,因此,这一部创作被广泛接受,不仅有赖于主创者的策划能力,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这一部创作也居功至伟。

  当创作出现在网络上以后,那些积极跟进的人几乎没有怀疑。如果说这是网络舆论的一般特点,那么报纸、电视在进入报道之时,几乎没有任何哪怕初步的查证,就开始以“史上最恶继母虐待女童”的大字标题进行报道,就只能说媒体内心里希望这样的事件是真实的。他们在谴责,但他们更希望这事情存在,以便于可以完成一次与良知有关的传播出售。如果事实是不存在的,那么这次出售将会失败,那意味着一个商业的遗憾。

  我曾经多次表达过,当代传播正在变成一种娱乐,在娱乐的旗帜上插着正义、良知、道德、幽默、爆笑、追星等各种各样的标签,事件可以因内容差别而标签各异,而娱乐的宗旨已难改变。如同大片需要视觉冲击,新闻传播也需要离奇细节的冲击。本质上,这种传播模式使得传播不再是生活的表达,而是一种舞台效果,传媒便是舞台,它不再揭示生活的真相、不再追求心灵的复原,而是虚拟现实、三维游戏那样的似真性脚本。似真性,而不是真实性,才更加符合传播奇迹的需要,轰动效应来源于创作。

  荒谬的传播商业,使得策划和创作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新闻方式。很难让人对报道负责的传播体制,在剥夺新闻从业者职业尊严的同时,制造了新闻道德的真空。当娱乐成为惟一开放的言论空间,它也将成为社会惟一的公共生活,社会就将很难有什么正经的事业,“娱乐至死”的时代正在开始。很多人相信“为了正义目的不计手段”,使得牺牲无辜者不被视为罪恶。“史上最恶继母”事件作为一场施骗与受骗、施暴与被凌暴的游戏,源自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刘洪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