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当劳当被告看"中国强音"
2007-07-25

    中国网  2007.07.25  来源:人民网

    在一些人看来,外出用餐,食品是否卫生、可口是最主要的。顾客指责小票上“洋文”多,是不是挑刺儿呢?
  
  常言道: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在强调法制与证据的今天,各类票据是否明晰易懂,能否得到当事人的理解认同,至关重要。否则,谁知道有没有“霸王条款”?上述案例实际表明,人们对知情权、自我保护意识已悄然提高。事实上,2005年“宜家家居”因小票全部为英文,就曾被中消协点名批评。已在中国混迹十多年的洋快餐“重蹈覆辙”,难道“纯属巧合”?
  
  其实,国家对于各类产品的中文标识早有规定。但是,如今小到电视机的遥控器,大到汽车的中控台,许多标识还是“洋文当道”。一些厂商表面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实则却透着一股子“崇洋媚外”。还有一些合资或外商独资厂家,不愿在文字上“入乡随俗”,则是为了节省模具重铸、软件汉化的成本。某些商家倒是利润最大化了,可这不仅给相当数量 
的消费者带来不便;潜移默化中,我们也渐渐失去了某种“非物质”财富。
  
  面对一些场所、一些产品“洋话连篇”,一些国人仿佛回到“文盲时代”。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困惑于“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咿哑学语的婴幼儿、初识拼音的小朋友,中文、拼音、英文“掺和”着来,更给母语认知凭添了“十万个为什么”。要说对英文词还算“有点谱”的,都是些20、30岁的“新生代”。不过,从学前班英语,到中小学“第二语”,再到大学英语四、六级,“猛攻”雅思、托福、GRE……怎一个费时又费力!到头来,“哑巴英语”、“中式英语”、“学与用”不成正比,不少学生苦笑坦言:不是我们爱英语,是“证书要求”由不得你!
  
  说到底,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永远、也只能是汉语。在“孔子学院”广开海外,全球掀起“汉语热”的今天,一些白领说中国话总带“舶来文”,某些“中国制造”却不标中国字,一方面折射出某些人思想上的肤浅盲目、浮躁崇洋;另一方面,更是缺乏长远形象树立、文化传播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种文字往往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思想、一种文明的深厚沉淀与积累,也只有本土语言才可能更好地阐述、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人文精髓。世界文明多姿多彩,中国文化更是其中璀璨奇葩。开放的中国应当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更当自豪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强音!
  
  “强势语言”需要有自强自立的传承人,更为重要的是,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海外华人,执着地让下一代学习汉语;在全球交往日趋紧密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并强调本国语言应具有相对的纯粹性的根本原因!忘记迷失了自我的“语境”,只能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如若不信,大街上一些中国人不懂、外国人迷糊的“鸟语”就是例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