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便民中心”沦为摆设 “为民服务”流于形式
新华网昆明7月2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伍皓、王研、于文静 )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本是为了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但记者近日走访昆明市一些便民服务中心后却发现,有的便民中心已经沦为摆设,群众对这些徒有形式、办不了实事的“便民中心”颇有怨言。
冷冷清清的办事大厅
今年6月,记者走访了昆明市的一些便民中心,发现其中大部分县、区级便民中心来办事的群众都很少。外表看来正规、庄重的中心,办事大厅里却很冷清。
6月25日下午,记者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便民服务中心看到,这里本是14时上班,但直到14时5分大厅还是空空荡荡,20多个窗口里只有4名工作人员,据说其中一些人请假回原单位了。来办事的只有两个人。
记者随后来到宜良县便民服务中心,看到工作人员基本在岗,除了民政、公安窗口比较忙碌,多数窗口前都冷冷清清,没有来办事的群众。因为闲得太无聊,工作人员有的脸上盖着书睡觉、有的看杂志、有的玩手机游戏,还有的织起了毛衣。
6月26日,记者来到官渡区便民服务中心,宽敞的大厅里总共只有三四名来办事的群众,20多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人都无所事事地闲坐着。
晋宁县便民服务中心共有两层楼。26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一楼所有窗口的工作人员是“座无虚席”了,但整个大厅只有1位老人在办事。二楼的每个窗口也基本有工作人员,但桌子上却有一层灰。
各地便民中心的工作人员虽然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但每个中心都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一些地方还在便民中心设立之初就专门建盖了面积较大的工作场所。既然已经付出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什么便民中心如此冷清呢?
没有业务的“业务窗口”
宜良县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刘玲介绍说,宜良县便民服务中心于2001年6月成立,当时大约有40个窗口、40个单位,但中心成立半年内就有统计局等一些单位开始陆续撤出,到现在只剩18个窗口、16个部门了。“中心仍然在逐步萎缩,每年都有单位找各种理由撤出。”她说,一些单位撤走的原因是便民窗口业务量很少,工作人员成天没事干。“但按规定他们又不能干别的,比如聊天、打游戏等等,干熬一天确实挺难。我们为此专门给职工订了报纸,他们常常连报纸中缝都看遍了。”刘玲认为,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主要是一些部门没有真正把审批业务放到窗口办理,在便民中心只做些咨询、接件之类的工作。“群众到便民中心办不了实际的事情,常常到了这里还是要去业务单位。大家当然不爱来。”
为什么这些单位不把业务放进中心呢?刘玲分析说,目前政府在便民中心的设置上并没有统一、系统的硬性规定,比如哪些部门必须在便民中心设置窗口,哪些业务必须在便民中心办理,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便民中心在便民服务的设置上也不同。而且,一些单位的负责人觉得把审批事项放在便民中心,会削弱自己手上的权力,往往找各种理由搪塞不把业务拿进来。“我们县对便民中心很重视,前年专门让中心搬到县城的繁华地段,方便群众办事,光房租一年就要13万元。一些便民业务窗口没有业务,等于在浪费财力、人力资源。”
一些单位口头上“便民服务”喊得响,对便民窗口却很不重视。刘玲说,本来政府要求各单位派业务精、作风硬的骨干来便民中心工作,但一些单位派的却是老、弱、病,甚至时单位上的“刺头”。“毕竟这些人的工资、考核、升迁等都在原单位,我们也很难管理。”刘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反映:当初成立便民中心的时候,一些单位生怕在“为民服务”上落了后,因此不讲实际地争着抢着进“便民中心”,有的还比谁设置的“便民窗口”多,各地都刮起成立便民服务中心的“一阵风”,有的地方连乡镇也都跟风设立了“便民中心”。但等这阵风刮完了,一些单位才发现设立的窗口没什么实际用途,反倒使单位人手不够的情况更加突出。
别让便民中心成“摆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便民中心的“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不少窗口成了只见招牌不见办事,甚至是连人影都不见的“摆设”。
昆明市官渡区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袁雪文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所谓“便民窗口”的设置反而让群众更不便。比如土地局和规划局在中心成立时就设立了窗口,但由于网络、专线等系统配置不到位,和单位资源不能共享,所以没法现场办理审批业务。“因为做不到窗口收件、内部运作、窗口出件,群众不得不自己拿着材料在中心和机关来回跑,反倒更加麻烦。”
“摆设”问题在晋宁县便民服务中心表现得更为明显。自中心成立以来,县地税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单位本已陆续撤离中心。但今年5月,昆明市监察局对便民中心工作作风进行暗访,并将存在问题进行公开曝光后,当地县委县政府要求撤离的单位在5月28日之前回到便民中心。但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表面看来便民中心里的单位都“齐全”了,但这仍然只是一个形式,便民窗口不便民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县国土资源管理局便民窗口的工作人员申芷伊、钱佐珍告诉记者,本来这个局已经撤出中心了,被曝光后又回来了。他们说,其实群众更愿意去局里办,因为土地审批涉及的部门科室太多了,在局里可以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在这儿只能办咨询和接件。从5月28日到现在,我们总共才接了几个件,接受了10多人的咨询。”据了解,地税局等单位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晋宁县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莲说,曝光后一些单位是回来了,但业务没进便民中心还是办不了事。
李莲、袁雪文等人认为,应该对便民中心的设置、业务范围作出统一规定。从2004年行政业务审批项目清理的结果来看,每个部门都有一些涉及行政审批的业务。对公安、民政等确实业务较多、群众需要的便民窗口可以保留,但对统计局、计生局、城建局等业务较少、或者在原单位办理本来也很方便的业务,不如就实事求是,干脆不要进“便民中心”设置窗口了。“不打‘便民’的招牌倒也罢了,打了‘便民’的牌子又不办‘便民’的事,反而影响政府的形象。”

“为人民服务”是很多地方可见的标语,近年来兴起的各地的“便民中心”更是以此为宗旨兴办起来的。可惜,中国的很多事情是初衷很好,政策很好,实施起来却总是会遇到磕磕绊绊,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桎梏,闹出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某地的一些便民服务中心便是这样的典型例子。据记者调查,有的便民中心已经沦为了摆设,不仅耗费国家行政和财政资源,群众对这些徒有形式、却办不了实事的“便民中心”还生了很多怨言。
想当初,便民中心初创之时,许多人对这种可以集中为群众服务的方式纷纷叫好,认为把各部门的办事机构集中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解决行政资源分散、办事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那时,各地的不少行政部门积极响应,花大力气进入便民中心,一副不为民服务好誓不休的态势,也着实让百姓兴奋了一阵,以为自此可以真正见识何谓公仆了。
可惜,一些行政部门也不过是在刚开始时兴奋了一阵,末了还是发觉核心业务还得捏在自己手里才比较踏实,于是拿出些诸如咨询这样无关紧要的业务来“便民”,甚至有的实权部门干脆一撤了之。当初为进便民中心不惜付出各种代价的政绩冲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冲动。反正,很多政绩都是一股风,风吹过了,形式建立起来了,戏也就慢慢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