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刘佑平 > 日志 > 善的力量 2007-07-19
台风何等壮观,爆发时电闪雷鸣,浪骇涛惊,惊天地,泣鬼神。但风过后,水中鱼船翻沉,岸上房屋倒塌,家毁人亡……这等景象,沿海的人都胆战害怕,因而高度警惕;
洪水何等壮观,暴雨瓢泼,摧枯拉朽,攻城掠地,倾城倾国,同样惊天地,泣鬼神。但水过后,城郭被毁,良田遭殃,疫情流行……这等壮观,河边的人都心惊恐惧,因而也高度警惕。
但当国人正在饱受台风和洪水危害的今天,另一种风暴,却在媒体的一片惊呼声和百姓的万般无奈之下,平地刮起,俞演俞烈,大有“不获全胜(不斩尽杀绝),绝不收兵”之势。
这个风暴,就是正在江浙鲁一带加速蔓延的“政府慈善风暴”。
当江苏常州去年一夜之间,出现了一个亿元慈善井喷现象时,我也以为中国的公益慈善出现了新的模式,而且我为那个数据——一个月内突破1个亿,一年内突破10个亿的捐赠总量,成百倍的捐赠增长速度而激动。因此,立即叫记者就常州模式进行做了一个初步的报道。现在看来,常州模式应该是这股“政府慈善风暴”的始作俑者。
6月初,原居山东威海的编辑部主任告诉我,威海出了大新闻,而且是与我们公益有关的爆炸性新闻:小小一个威海10天内产生了超过11个亿的慈善捐赠,超过了常州一年的总成绩。这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惊呆了:在一个国民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普遍没有被开掘的中国,一个地级市竟然10天能产生11亿的捐赠量!接着,我的“!”号变成了“?”,要求记者详细了解这件事,希望做一个详细的报道。结果,编辑部主任通过多方内部消息,告诉我事实的真相,政府旗帜鲜明的鼓励捐赠背后,有大量事实或者潜规则的“催捐”、“逼捐”出现。但是,出于对威海客观捐赠总量的敬畏和对政府鼓励全民慈善的拥护,我们忍住了做详细报道揭开事实真相的冲动。
现在看来,山东威海无疑是这场政府型慈善风暴的登峰造极者,把这种模式做成一个并不好的典范,在媒体报道下起了“示范效应”。
但最近几天接连不断的消息,却让我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
先是山东青岛,“爱心飞扬慈善一日捐”活动自5月13日启动,截至7月13日,全市累计接收“慈善一日捐”捐款1.33亿元(含冠名基金本金9076万元)。政府型慈善又造一个捐赠典型。
接着是7月11日,浙江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全市第二次慈善捐资动员大会上,呼吁全社会广泛参与慈善捐资活动,大有欲与他市一较高低之势。结果如何还未可知。
再接下来是:6月13日江苏江阴市政府大张旗鼓启动“幸福江阴·千企万人慈善大行动”,四大班子坐阵,目标是今年(下半年)要制造出公益捐赠5.6亿元。果然,截至7月11日,江阴的企业慈善冠名基金认捐已达到8.9亿元,320家认捐企业中有83家百强企业,创出历史之最。在近一个月中,江阴市的21个镇、街道、办事处、直属企业中有14个完成和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好一场慈善风暴,近百倍的瞬间增长速度,是何等之壮观;力度之大、动作之猛,又是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而且,数十百亿的善款,理论上可以帮助多少人解困脱难去灾化吉,可以资助多少公益项目!
但是,我们在欣赏其壮观的同时,有没有真正考虑过,这场政府型慈善风暴过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拔苗助长、竭泽而渔之后,肯定是更大的灾难。慈善政绩的背后,是企业和百姓爱心的严重透支。我担心的是,这种透支方式的慈善风暴过后,是寸草不生的慈善荒漠,需要更大的代价更长的时间才能弥补!因为无论公民还是企业,“油水”被严重性一次“刮光”了,而且刮伤了。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外在式的“强力慈善”,会引起民众和企业的“反胃”,引起对慈善的恐惧,反而把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善意吓跑了、淹没了!
尽管我一直鼓吹在今日中国应该旗帜鲜明地扬善,但对政府型慈善,我却仍然忍不住要说“不”!尽管它一时捐赠效果在客观上看上去很壮观。因为,爱心需要雨露滋润,但不要洪水摧残;爱心需要阳光普照,但不要烈日暴晒。我们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浸润,除特殊的灾难时期外,并不需要那种瞬间地暴长,更忌来自官方的讳拔苗助长。
政府型的慈善风暴,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