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2007年07月22日 07:23:14 来源:人民日报
前不久,湖北省一位副省长到孝感市孝南区了解生猪养殖情况。
有弟兄俩都是养殖大户,去年防疫不力,几头猪染病,为防疫安全,两户共扑杀了150头生猪。副省长问:扑杀有补偿,拿到钱没有?养殖户摇头:没见到!再问随行的区、镇干部,回答是:不知道!按照规定,每扑杀一头生猪补偿200元,省级、县级财政各出一半。副省长立刻给省财政厅打电话核实,省财政厅已根据当地上报的数字下拨了补偿款。看来,问题可能出在区和镇里。当地领导见状,当场决定先垫付部分补偿款。核实清楚后,补清余款,两位养殖户连连道谢。
副省长下乡,一脚“踩”出了问题。当面宣讲政策,现场办公,为农民挽回损失。可是,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农民都可能遇到类似情况,但有几个能碰上省领导?就算副省长一年300天下乡,又能给多少农户维权呢?相信大多数地方宣传并贯彻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但类似孝南区这样的事情,在广大农村恐怕不是个案。疫情突至,农民已经遭受经济打击。未能及时获得补偿,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可能影响补栏,甚至使养殖户一蹶不振。推而广之,国家惠农政策打了折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挫。
防疫中扑杀病畜,养殖户却没拿到补偿,或者,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有这等“好事”。这至少说明一些地方政策宣传不够。政策难下乡,情况各不相同。终归是渠道不畅,出现了政策宣传的盲点。但农民不知道,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作为。扑杀是由动物防疫部门依法进行的,理应主动给农民补偿,政府怎么会“不知道”呢?难怪副省长感叹:从武汉坐车到孝南不过一小时,给农民的补偿走了一年还没到。
其实,真想向农民宣传政策,以前的一些土办法就很管用。多数村里装有大喇叭,过去用来催粮派款。农业税取消了,大喇叭不能成哑巴。多吆喝吆喝跟大伙有关的事,准保都关心。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等,有的是办法。
关键还是对农民要讲真感情,否则,再好的政策也落实不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需要刚性的制度。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处于政策入户的“神经末梢”,如果反应迟钝、麻木,就会损害农民利益,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张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