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宋宗合 > 日志 2007-07-06
宋宗合
六月时令,季节是不是犯了罪?绿色是不是犯了罪?
走在贫困山区的道路上,眼帘被一大片浓绿占据,久居城市灰色暗淡的天空下,这群从写字楼里冲出来的戴有“施助者”光冕的人仿佛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来到这里似乎不是探访贫困而是贪享久违的绿色,他们大谈这片地方如何如何适宜建造别墅,如何如何适宜养老,即使有泥土垒成的小房子在车窗外一闪而过,也不过是绿色的绝美点缀。
我是来寻找第二个苏明娟来着呢。一位施助者代表没有忘记是要来帮助别人,但遗憾的是他是一位摄影爱好者。
太上镜了,美得如诗如画怎么能让人相信是贫困地区呢。电视台的一位老兄有些失望,节目是没办法做了。
这个浮躁的群像乱舞的时代培养了“极端”的魅力,无论什么事情,好到极致或者坏到极致才能引起人的兴趣,从而因人的兴趣产生利益链,才会产生市场价值。公众对贫困的关注也是如此,如果弱势群体不提供极端的能撼动人心的贫困,是断不能吸引这些救助者产生“珍贵”的同情心的。
当然,贫困还不是他们不辞千里奔波往来的最大动力,他们的动机并不是隐讳得难以揣摩,因为当下的捐赠还处于交换层面,施助行为的动力显然来源于对市场占有的追逐,期望贫困极端,不过是对贫困的声势和规模寄以厚望,贫困如果不能实现工具化的意图,施助者当然有些颓丧。
而绿色依四时更迭,绿色的富有已经掩埋了人的贫困,带有功利心的期望无法不幻灭。事实上穿梭在绿色丛林里的山民,还在贫困的屈辱中生存。
还有一个重要的潜规则在运行——施助者要求在距离能够栖息的城市四小时车程内选择救助点。一位熟悉公益项目的业内人士漠然一笑,有无奈,也有见怪不怪。这样施助者才便于探访,便于搞活动,依然是商机优先。
这个世界对金钱的追捧无处不在,处于公益链条中的出资方或者叫施助者怀有公益营销的目的似乎无可指责,他们在“一面派”——追逐市场利润——的同时客观上救助了一些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中介方甘当“一面派”则是被逼无奈,资方的脸色毕竟影响机构的兴衰,至于项目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选择权不在机构本身,而是基于资方的市场需求,因此那些生活在县城四小时车程之外的弱势群体,不要怪没有人帮助,怪高速公路没有修起来吧。
说这话有些心酸,还有些耻辱,都说要致富、先修路,从来没有想到要求助、先修路,四小时车程竟然又将贫困地区划分为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