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近年来,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新奇享受的同时,一些网络负面文化也引起了公众的忧虑。如一些网络用户的言论、行为有欠文明,甚至带有暴力色彩;部分网络服务、游戏也充斥着暴力内容。专家担心,“网络暴力”是否在让“网络自由”蒙尘?
网上论坛,“骂仗”频发
代表着宽容、自由氛围的网络博客和论坛,却成为了“骂仗”的高发地带。仅在2006年间便发生了多起“骂仗”事件。如在一场本为文学讨论的“韩白之争”中,成千上万的网民为“捍卫”自己喜爱的作家,对文学评论家白烨进行辱骂和骚扰,极尽污言秽语之能事。事件最后以白烨关闭博客收场。
据了解,一些青少年网民的“追星”往往成为挑起“事端”的原因。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24岁以下)的人数占网民总数的53.8%,而且这一人群还在不断地扩大。其中一些人往往因为自己对于某位公众人物、文体明星的好恶而展开“骂仗”。
这些“追星骂仗”之中,一方面是肆意攻击,如近年来“姚黑”“翔黑”在各大网站的体育论坛中相当普遍,部分网民完全脱离竞技体育讨论的范畴,对自己不喜欢的体育明星进行谩骂。
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网民极端崇拜、追捧某些文艺体育明星,一旦听闻异己之见,则一窝蜂涌上攻击。前不久,网络专栏作家鸿水发文批评了某位歌手,文章中并无恶意言辞,但却立即招来千百“粉丝”围攻“追杀”,其中不乏出语粗鄙不堪者。连鸿水的照片也被放到了那位歌手的“粉丝”论坛上,并被注明“这就是那个垃圾”。鸿水表示:“有人竟然威胁恐吓我,甚至扬言查明了我的单位住址,要弄死我。”
近来,一些随意谩骂、出语粗俗的网民被部分媒体冠以“网络暴民”之称。根据中国青年报与腾讯网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2.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暴民”的首要特征是“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57.4%的网友认同其特点是“出口成脏”。
关“网络暴民”这一称谓有许多争论。有评论认为,“暴民”这类词语应该慎用,否则不利于网络民主氛围的培育。但也有人表示,谩骂和不文明语言与“民主”其实大相径庭。一位名为“木鱼花”的网友称,网络上某些动辄群起谩骂的现象其实是以“自由”为幌子,行不尊重他人、挟持他人意见之实。
作家陆天明则表示,“骂仗”是对公共表达的一次“演习”:学习该如何运用自由表达的权利,学习如何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
网络文学,刀光剑影
除论坛、博客上的骂仗,“网络暴力”也在时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出现。
近年来,与传统文坛的低迷相比,网络文学迅速兴起,成为全民写作时代的标志物之一。曾因网络小说《御月》得到出版社青睐的网络文学作者王晓磊说,尽管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参与者众多,却一直被诟病为题材狭窄,且由于创作者几乎不负责任,不被监管,导致暴力色情因素在一些作品中出现。
在网络小说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依赖情色,许多质量较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几乎通篇是与情爱有关的内容。王晓磊告诉记者,一些走下网络进入出版商视野的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为求发行量进行多处修改,一些出版商甚至要求作者对女主角的相貌、情色对象等进行“极致”描写。
此外,一些较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杀气”颇重。如在网络小说《亵渎》中,主人公罗格为达目的不则手段,往往动辄屠戮千百人,书中对血腥场面的描述比比皆是。在小说的结尾,这位野心家主人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这样的人物,作品中极少有道德谴责,而网民读者中也几乎没有质疑和批驳声。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与受众多为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年轻人群。一些主要文学网站的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网络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大多在30岁以下。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担心,网络文学中“打打杀杀”的泛滥,对年轻人的成长会有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杀气”弥漫
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就像过去那些年月里的连环画一样,正娱乐着新一代的年轻人。然而它也正面临着与网络文学类似的“暴力”充斥的问题。
走进任一家网吧,几乎都可看见沉浸在网络游戏之中的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游戏中发出的刀剑劈砍、枪支轰鸣声充斥着耳鼓,常常能见到一枪击得“对手”头破血流、脑浆迸裂的场景。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游戏大多有些“杀气”,如《传奇》、《魔兽世界》等多是以攻占杀伐为乐。玩家若想“升级”、“获取装备”,便往往要“杀人”,而且伤人越多级别越高。有学者表示:“游戏里大多把伤害对手作为乐趣。这些在虚拟世界养成的情绪和习惯,一旦带入现实世界是很危险的。更何况玩家多是一群孩子。”
同时,在许多游戏中,玩家的“级别”“装备”和金钱联系紧密。这些东西需要花钱购买,同时也能向别的玩家出售获利。许多孩子沉迷于“升级”“搞装备”中,希望赚钱获利,甚至盗号、骗号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孩子们的游戏世界,有时却变成了尔谀我诈的险恶江湖。
今年19岁的王凯便是一个网络游戏爱好者。前不久,一个在游戏中结识的朋友以购买帐号为名,把王凯一个级别颇高的帐号骗走了,许诺的一千元钱分文未付。王凯对此十分窝火,甚至连那人所在的省份也恨上了。“以后在游戏里再碰见那个省的人,我一定都要统统杀光!”这个年轻人表露出来的暴躁情绪很让人担心。
“实名制”是否“一实就灵”?
有专家认为,如果任凭网络“暴力文化”泛滥,有可能导致网络道德退化,进而“逼宫”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同时,社会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其结果将可能是人民精神文明下降,反映在互联网上则是负面内容进一步增多。这是一条需要警惕的“道德退化链条”。
当前,一场有关“要不要建立网络实名制”的讨论正在国内展开。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曾表示,网络实名体系有利于遏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另据报道,2006年韩国国会已通过法案,规定在日均登陆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网站留言栏登载文章、照片、视频等内容时,必须输入实名。对不经确认真实姓名而登录的网站将处以30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发布恶性帖子最高可判7年监禁,处50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
不过,对实名制持反对意见的也为数不少。有人并不认可“一实就灵”,认为实名制尽管能遏制“网络暴力”,如约束网友“出口成脏”,让网络文学作者下笔有所顾忌,让游戏玩家们不能肆意乱“杀”、骗取帐号等,但却可能暴露网民的个人隐私。一些网络文学作者也表示,实名制将让网络小说丧失魅力。长沙的网络小说作者孙逊说:“匿名不但是网络文学的魅力,同时也是网络本身的魅力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浪网主持的一项“互联网实名制大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表示反对的只有20%。许多人希望能在不过度损伤网络自由空气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消除“暴力”因素,改善网络环境,助力于社会道德文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