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遭遇网络:灾难还是盛宴?
2007-07-18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近日,一份由近十万名网民投票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榜单出炉,在这份名单上,既有李白、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也有鲁迅、老舍这样的近现代著名作家,更有韩寒、郭敬明等受到年轻人追捧的青春文学写手。

    文坛新人能否与文学大家比肩?严肃文学如今是否已经退化?一时间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种种热议。而这一现象背后也折射出传统文学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读者之惑:传统文学哪里去了?

    年近六旬的西安市民张培梧是位文学爱好者,经常阅读《十月》、《收获》等文学期刊。然而现在,她却觉得越来越难寻觅到同样喜爱文学的知音。张女士对记者说,过去文学期刊有很多的读者群,一部好小说能够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大家会争相购买和阅读,她身边也总可以找到一些关注和探讨文学作品的人。

    “我很怀念过去孩子们坐在书桌前读书的情景,但是现在,也许是生活节奏加快了,经常读小说、喜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张女士不无遗憾地说。

    作为年轻人的代表,西安市民董华表示,现在很难再有耐心去读一本大部头的小说,休息时间他更愿意选择看电视、上网,或者和朋友们一起娱乐;即使偶尔看书,也就是翻翻杂志。

    不但文学爱好者少了,纯文学书籍在书店里也成了“配角”。记者在西安市的几家大型书城看到,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大都是经营管理类图书和时下热门的“说史”图书;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被讲述都市情感的通俗小说包围;而大多数文学书籍,都被摆放在书店里不太显眼的地方。

    虽然文学类书籍在书店里受到冷落,却并不代表读书的人少了。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的李新忠说,他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小说存在自己的手机里,有时会掏出手机看看打发时间。

    网络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电脑和手机,不但新闻、文学作品等等可以及时阅读,连电影、电视节目都可以随时看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觉得传统的纸质阅读不方便、购书成本较高,而通过网络“点播”自己心仪的书籍则方便快捷的多。

    作家之惑:优秀作品哪里去了?

    记者就传统文学受冷落问题采访了一些专业作家和相关人士,他们表示,现在人们不爱看书的原因之一,是真正的好书太少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脱离了现实生活,因此写出的作品不好看。

    上世纪90年代,作家高建群曾在陕西省黄陵县挂职担任副书记,那时的积累使他完成了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现在,他除了作家的身份外,同时还是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的副主任,他希望这次挂职能为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提供“养料”。

    高建群说,几年的挂职生活,让他深刻感受到当今文学与时代的距离。很多文学作品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些作家躲在象牙塔里无病呻吟,看不到身边发生的变化,也不去探究原因,而是在自我的创作中顾影自盼。

    《中国作家》主编何建明为创作反映贫困大学生生活的报告文学《沉默是金》,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先后到中国40多所高校,采访了300多位大学生。何建明认为,现在一些知名作家出现了“明星化”、“贵族化”的倾向,通过一两部作品成名之后,急功近利之心渐起,而身为作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却越来越少。何建明说,现在文坛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一些知名作家或移心书画古玩,或忙于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不深入生活,随便写写东西就能名利双收;但许多无名作者即使深入生活,努力创作也难获回报。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认为,深刻的认识生活,把握时代本质并进行艺术化的表现,是对当代作家的一种考验。

    仅凭对生活简单而浅层次的认识,难以写出好作品。优秀作家只有变“走马观花”为“下马观花”,才能磨砺出精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认为,作家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克服浮躁和趋利心态,才能写出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作品。

    文学之惑:网络是灾难还是盛宴?

    与传统文学的“惨淡经营”相比,一群被称为“80后”的青春文学写手和网络作家受到很多年轻读者的追捧。

    网络的普及不仅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革命,更成为许多“80后”作家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在网络上,这些年轻作家如明星一般,可以吸引数以千万计的点击量。不仅他们的文学创作,哪怕只是其生活纪录和个人言论,发表在博客上都可能演变成公众话题。

    这种来自网络的“热度”,让许多仍然使用纸和笔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作家望尘莫及。

    网络给“80后”们提供了舞台,更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下,以“一文成名”者并不鲜见:一些作品或以精彩的故事、或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网民的眼球,也赢得了出版商的青睐。如今,网络上的原创作品,正在成为出版商挖掘畅销书的“金矿”。

    网络改变了文学,“门槛”降低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与此同时,网上成名的作家作品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写手不乏才气,但不少网络文学过于注重描写个人生活和感受,满足了一部分网民的窥探欲,其内容与风格和传统文学作品大相径庭。

    生于1983年的“80后”作家蒋峰则认为,“虽然很少有机会去深入别人的生活,但我们自己就有生活,我们的创作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创作也很让人兴奋。”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表示,许多年轻的作者都富有才华和智慧,他们的作品充满朝气,其中的一些人,经过个人的努力和生活的磨练,将会成长为优秀的作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