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编者按】两部均由美国人拍摄的影片,在中国的境遇却截然不同。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在上海仅上映一周,便被呼啸而来的美国大片《变形金刚》“逼退”,黯然离场。网友认为,本应由国人拍摄的重大题材却被别人抢了先,这已经是一种悲哀,《南京》的遭遇实在令人心痛。对于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媒体、公众以及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哪些责任?

照片为《南京》海报
《南京》无人问津让人寒心
新华网友: 作为南京人,我想大屠杀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如今《南京》这部电影上映了,又有多少人知道?最近《变形金刚》特别火爆,看的人多得让影院吃不消。本来我也想去看的,但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南京》也上映了,可票房和《变形金刚》比起来,实在让人心寒。
新华网友:如果你是有点爱国心的人,就去看《南京》,为什么大家都去追捧不现实的电影,而不真正关心、了解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历史?
不好起名:《变形金刚》勾起的是我们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南京》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先辈的追忆。前者只能作为一种娱乐,后者却能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 且将心事付瑶琴:从《南京》的遭遇我们看到影院只看重票房,什么片子赚钱就放什么,但却忽略了一点:电影院不仅是单纯的经营场所,也负有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重要使命。影院如此,书店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如此。如今,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只有金钱,什么道德、正气、品位都消失了。我们一些负有教育、引导义务的机构没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难道我们真的要忘记自己的屈辱?不要民族自尊吗?
新华网友:建议将《南京》在全国公映,有关宣传部门可以强制性地将《南京》的拷贝发放到所有电影院,并且组织在校学生观看,对违反规定的影院要予以重罚。
新华网友:影剧院变成市场主体后就只关注钱了,指望经营者主张社会道义是不现实的。各地政府在热衷于建设楼堂馆所、会展中心的同时,应保留或建设一些群众性的文化宫、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像《南京》这类票房不高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也就有地方放映了,政府应该是社会道义和良知的维护者。
严肃题材=票房低?
《南京》遭“逼退”,商家不能多点社会责任?
爱nimen!:这不是观众的错,只能说影片上映的档期安排存在问题,这里也要责问商业影院的价值取向。
新华网友: 《变形金刚》和《南京》我们都需要,而商家却只提供给我们《金刚》。《南京》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怎么同《变形金刚》比?商家能不能多承担些社会责任?
中国法律指南:大片之所以称之为“大片”,很大程度上在于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投入,商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定要把“大片”炒作成流行时尚,让那些热衷于追求风尚、赶时髦的年轻人觉得不看大片就是跟不上潮流、落伍!而类似《南京》这样严肃的电影投入少得可怜,还不及“大片”广告费的九牛一毛。
刚看了《南京》,全场皆是哽咽声 (新华网友 明眸看世界 推荐)
我们进入影厅的时候,发现观众很少,约有50来人吧,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刚开始播放到南京被轰炸的场面时,我身后的一位妹妹就不时低声惊呼。看到一半,我那朋友受不了了,跑到厕所去洗了把脸,还买了包纸巾回来。那90分钟过得很压抑,很难受,因为是记录片,都是根据当时的录象与图片资料剪接成的,影片的震撼性难以形容。我只是默默流泪,朋友则一直在抽泣,周围也都是抽泣声。散场时,灯已经亮了,屏幕还滚动着片尾介绍,不少人没有立即离开,而是默默坐着看完。 如果这片子能得到媒体宣传,相信会有更多人去看。全文>>>
娱乐受追捧 历史被放弃 严肃影片=低票房? (来源:人民日报)
《南京》是一部纪实影片,美国导演首先追求的,本不是艺术性。不过,中国本土据说也颇有几位国际级大导演,也颇有几部赚得盆满钵满的大片,何以他们均没有看中南京大屠杀这样震撼人类灵魂的本土题材?在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知晓与反思,远不及奥斯维辛的犹太人集中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现这段民族苦难的伟大艺术作品。
主题严肃的影片,其实是能够将观众吸引到影院的。难怪许多国人追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呢? 全文>>>
《变形金刚》成“变钱金刚” 内地5天票房过亿(来源:南方日报)
本报讯 (记者/郑照魁 通讯员/洪玮 谢世明)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亿元大关,《金刚》用了14天,《蜘蛛侠3》用了12天,而《变形金刚》只用了5天!截至昨晚,上映刚5天的《变形金刚》全国票房已突破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过亿速度最快的进口大片。而在广东本地两大院线,《变形金刚》已取得了2226万的票房。中影南方新干线旗下飞扬影城更是在周六突破58万元,不但稳夺全国影院票房冠军,更打破影城自己保持的单日单片票房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