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还是很香
文/张立洁

《三月风·新闻人物》2007年第7期
十年并不太久,相对于百多年的分隔,它短得刚够回过神儿来。
盖头掀了,新鲜感却还没过……香港,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可谓最貌似“出国”的去处,毕竟,她被誉为“最自由的经济体”,是亚洲金融中心,是张爱玲笔下白流苏、范柳原的伤城,是张国荣、梁朝伟们的“旺角卡门”,是“一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有人说,“香港,一半是陆小曼,一半是张爱玲”……想象让我们的倾慕了然于胸,暧昧而充满好感。
十年前,艾敬抱着吉他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的1997……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十年后,在绝大多数“内地人”心中,香港还是很香。
是什么激发了我们如此旺盛的想象?有人说,因为矛盾,所以刺激;因为距离,所以美。
多年前,“文化沙漠”的帽子曾被尴尬地扣在香港头上,七十年代后,从转口港到制造业中心再到金融中心,香港工业的黄金时代孕育了香港文化“东西方杂糅”的繁荣。时过境迁,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看成是“老土”,却在新世纪摇身一变成为“乡愁”。当一个地方有了怀旧,它就不再是文化沙漠。
香港的故事有人用小渔村讲,有人用一艘帆船讲,有人用高楼大厦讲,讲了无数遍,渐渐有了足够长的集体记忆让人慢慢咀嚼。所谓香港精神相当大部分是依赖李小龙、周润发们的角色来诠释的。港片、港剧、金庸小说、流行音乐将其传播、贩卖。以至于走在香港街头,几乎所有的现实场景都让内地游客似曾相识,《旺角卡门》《明月照尖东》《庙街故事》《中环英雄》……
除了怀旧,香港还有很多硬通货让人艳羡不已。作为各跨国集团“大中华区”的首选旺地,香港每一丝风吹草动都牵系国计民生。再比如大学,当8所香港大学敞开怀抱、一字排开的时候,从状元到差生统统缴械投降。“到香港读大学”激发了他们高涨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塑料花到大明星,香港统统可以制造;外来的、自己的、传统的、现代的,重叠渗透。香港就是这么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带着想象,我们走访了想象中应该会见的当事人,希望从他们的生命轨迹中寻找出一丝“爱拼才会赢”的激情,以印证我们缥缈的美好想象。



早在香港回归的7年前,1990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派驻军队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驻港部队是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1993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组建驻香港部队,

过去二十多年里,香港对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影响巨大。目前,香港在内地的投资企业有6万多家,其中有5万多家落在广东,珠三角约有1100万人受雇于港资厂商,而香港在珠三角的投资总额也占了香港境外投资的80%以上。
港商作为大陆第一批外商,担负起了维持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角色。香港回归后,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合作更加密切,港商在内地发展得也更为顺利。(陈熹:国内最大静电植绒企业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