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捡钱助偷 “孤岛心态”作怪
2007-07-13

    中国新闻网  2007-07-13  来源:济南时报

行人捡钱助偷背后隐藏“孤岛心态”

   “抓小偷啊!”大街上,一个身材瘦弱的女孩猛追一小偷。突然,小偷从怀里掏出一大把百元大钞,往空中一撒。七八个行人冲过来,抓起地上数千元钞票,转眼就跑了。趁行人忙着捡钱,小偷一路狂奔,不料遇见保安,于是小偷第二次撒钱,随后逃之夭夭。1万元只追回2800元。目击者说那些捡钱者比小偷还可恨(7月11日《现代快报》)。

    学者孙立平曾将道德的滑坡称为“底线失守”。所谓底线,就是常态社会中应当保持而且无需强调即能储存于人脑海中的信念。其表现的形态可能丰富多样,理解可能千差万别,但可以用一条标准来衡量:己所不欲。那些突破己所不欲的行为多可能挑战道德的底线,造成道德滑坡,如医德的衰退、师德的沦丧等等。这些道德层面的问题皆是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

    而在“捡钱助偷”的事件中,那些行人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突破了道德底线。在法制和补偿措施还有待完善的现实下,见义勇为无疑是一种稀缺的行为,虽然社会一直呼吁人们要见义勇为,但事实上有不少人已经默认了见义不勇为的可接受性。但如今,不仅见义勇为不能做到,而且连更低的底线也不能坚守了:那些见钱眼开的行人,将别人被偷的钱看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忙的不是捉贼,也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趁火打劫。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盲动和自私呢?难道他们不会做个假设,假如我遇到此事,我希望其他人怎样?如果他们还有己所不欲的话,他们应该不希望类似的情形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在说明他们似乎没有这种己所不欲。或者说,他们的己所不欲并不会贯彻到其具体的行动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一个可以解释的答案就是,人们在信任渐失的现实中形成了孤岛心态。

    在相互的质疑和相对剥夺感的作用下,人们习惯把自己看成是与他人无关的孤岛。自己的喜悦不能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无人关注,自己的利益无人在意,在被忽视和自我珍视的心态下,人们习惯了将己所不欲看得无关紧要。因为,无论情形怎样都会无人过问,那么,己所不欲又有什么坚守的必要?没有了被关怀的信心自然没有了关怀别人的热情,于是孤岛意识形成,人们如孤岛般沉默。

    要打破孤岛般的沉默,让人们走出孤岛般的自守,需要让社会充满互助和互爱。而互助和互爱的前提是相互的守望,相互的交流。没有守望就没有了关心的起点,忽视总是冷漠的开始。而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关怀的可能,因为关怀总是有针对性的,总是在明白需求和诉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虽然,“捡钱助偷”可能只是个案,但其背后隐藏的孤岛意识却是需要警惕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