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责 让避谈环保者走开
2007-07-13

  国家环保总局7月3日宣布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新华社报道)

  同一天,河南汝州市却传来这样的消息:一些公司缺乏环保措施,生产现场烟雾滚滚。记者提出要采访汝州环保局局长,局长立即声明——如果采访,他不谈环保,否则将不接受采访。(《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环保局局长不谈环保,谈什么?他为什么害怕谈?什么时候才能谈?等到每个人都必须戴着防毒面具出门的时候吗?

  局长也有问题等着记者:河南其它地方也是这种情况,为什么光来汝州?一些污染企业项目落户了,汝州环保局为什么要为企业污染问题受责问?局长的言外之意是,一些经管部门或领导对污染项目从立项到落户一路绿灯,为何不追问他们,而偏要问我。

  让污染企业活得好好的,就要问当地环保局的责任。主管官员不谈就是逃避,就是不作为,就是渎职,就是视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于不顾。

  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蓝藻暴发、江苏沭阳饮用水遭污染……我们对环保问题有了切肤之痛。

  “唯GDP发展观的背后,已经不是地方官员执政思路或者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那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条件,要么乱上煤电、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项目,要么庇护非法排污企业。不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不问责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这种现象就不能被阻止。”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

  “流域限批”、“挂牌督办”,这已经是环保总局自2005年以来第四次掀起“环保风暴”了。用潘岳的话说,“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而他对这“最后一招”“不敢有什么奢望”,“限批几个市,实在是杯水车薪。”此言令人心痛。

  传统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到临界点,单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治不了顽症。环保总局检查组不可能全国哪都去、天天来检查。所以,必须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改变“先污染创政绩后治理”的观念,建立环境问责制、公众监督制和综合治理机制,让所有“避谈者”开口,让所有“无视者”睁眼,切实承担责任,失职必惩,违法必究。

  潘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言:“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也许是激愤之言,但可以说,在一些地方,解决了监督管理的问题,环保就会有起色。

  环保不单是经济问题,它还关系着公民生存权和健康权,关系着社会安定和政府威信,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别再让环境为一时的经济发展埋单了!

来源:北方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