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云中漫步 > 日志 > 环境保护 2007-07-06
|
除极少数有政府背景的NGO外,国内环保NGO普遍缺乏项目资金,许多很有意义的项目难以开展。
由于种种原因,境外投给环保NGO的资金,大部分实际上是提供给相关的政府部门、通过政府提供给相关的项目,实际上是跟政府在合作、由政府相关部门在运作项目,还有一部分是这些机构运作自己的项目,只有极少数直接向境内的环保NGO提供资助。境内的基金会绝大部分都是“聚财”性质的公募基金会,即大家把钱捐给这些基金会,由基金会来做环保公益项目,基金会把募到的款项自己消化掉。国内企业捐赠的环保公益款项,基本都跟企业的市场活动有关的,不完全是一种公益行为,往往是跟一定的政策意图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其中有很强的政府的影子。
王名提出“非公募基金会”的平台是很有益的一个探索,但是从公募转向非公募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难解燃眉之急。那么,目前急需的这么一个资金平台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第一,需要有较强的政府背景。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资金、基金会和国内企业捐赠三个主要的公益资金来源,都倾向于投给有政府支持的组织。
第二,要已经有较高的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即使能获得大笔资金支持,环保NGO也不一定卖你的账。
第三,要有足够的运作能力。一个全新的平台的建立和维持,需要有强大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下属六个环保NGO:
1、中华环保基金会。典型的“公募”性质基金会,成立很多年了,运作能力有限,自身的项目资金并不宽裕,做成平台的可能性不大。
2、中华环保联合会。自从给臭名昭著的APP颁发了个有关生态的什么奖,导致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辞去其理事职务后,即使该组织有大把的银子,估计环保NGO也不会去申请。
3、中国环境科学协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中国环境记者协会,分别是科技、产业、媒体方面的专业协会,自身项目运作能力和在NGO中的公信力都不够,做成强大的公益资金平台的可能性也不大。
4、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国家环保总局的直属单位,副局长潘岳亲自任会长;既举办了“中国环境文化节”、“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环境友好工程评选”等影响深远的大型公益活动,又创立了“绿色中国论坛”、“绿色中国民生指数”、“环保志愿者培训营”等意义重大的环保公益项目,其社会影响和在NGO中的地位有目共睹。这样看来,只有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具备构建一个环保NGO公益资金平台的条件。
如果果真构建了这么一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国内企业的捐赠款,另一方面,国内NGO的项目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去申请,公平竞争,既提高环保项目的水平和层次,又从政府的角度对NGO拟开展的项目进行引导。平台运作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可以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这也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形象和地位,一举多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将军岂有意呼”?呵呵,又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