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10日,东莞市虎门镇镇政府出台政策:虎门籍学生在虎门本地就读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将获得30万元重奖,加上学校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奖励,一个学生考上这两所名校可以一次性获得60万元的奖励。(《羊城晚报》7月11日)
虎门镇宣传办主任说,近年来,虎门优质生源出现了流失现象,政府希望借助重奖留住这些好苗子,打造“学在虎门”的品牌。而我看,这种重奖考上名校学生的做法,除了制造政府重视教育的轰动效应外,并不说明是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的景象。
我承认东莞很富裕,拿几十万奖励一名尖子生只是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去年,同在东莞的横沥镇对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奖金是50万元。今年,虎门镇又“压”了横沥镇一头。可是,办教育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有钱却也未必就能心想事成。
明显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并不适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靠真才实学打拼的教育领域。虎门优质生源出现流失现象,根子在学校,或是学校的教学质量难如人意,或是教学秩序差,一些优等生才放弃家门口的学校,外出求学。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除了个别绝顶聪明,在哪里学习都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没有谁为了奖金敢拿自己的前途碰运气。
再者,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几个能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还包括上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甚至直接走向社会的学生。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受教育阶段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提供优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让他们获得全面、扎实的知识储备。眼睛只盯着几个能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其实是对基础教育的误读。
好在虎门还很本分,虎门籍、虎门就读、虎门参加高考才能拿到这笔奖金。更多的地方,只要在我这里高考,就有你的奖金,就是我的成绩。于是,宁可重奖尖子生也不愿花钱改善教学设施,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扎扎实实将办学质量抓上去的现象就毫不奇怪了。
教育虚假繁荣的泡沫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