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子镛心斋 > 日志 2007-07-05
尽管你每日离不开水,却未必说明你亲水,爱水,惜水—— 尤其是懂水,即有关水的一些知识与传说。
你知道吗?人最早也是海洋动物进化而来的。更早,当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物的时候,就有水。正因为有水,又有阳光,藻类出现了,微生物出现了,这就是地球上最早的动植物。现在的森林和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是由此而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成。所以,水是生命最早的家园。
你知道吗?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源,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科学之源。中国的文明是黄河的奉献。它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人们乞水、找水和治水的实践,便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之父:最早的图腾崇拜物是“河神”;最早的神话是“精卫填海”;最早的科学技术是治水工具的改进和使用;最早的治国大法是包括水在内的“五行”思想……
所以,《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还有,“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所以,孔子会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以,老子赞美“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所以,《庄子》说:“水静则明”……
也许是因为先贤们离远古更近,因此他们比我们更爱水,对水更有感情,以至于激起了唐代几位著名诗人的“水兴”:
如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泻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杜甫:“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如白居易:“云自无心水自闲”,“大珠小珠落玉盘”;
如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什么原因让先人们如此爱水?
过去有句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是吃水”,说明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取决于生存空间周围的资源。然而水,曾经是千百年来我国地表和地里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尤其是东南地区,江河湖泊遍布,因而在半个世纪以前,水运成了我国主要的交通形式。大小城镇也基本建置于江河沿岸。人们饮水,洗涤,灌溉和运输等,一刻也离不开水。水,不仅成了人们的主要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而且还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源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人赞美一方水。所以,才会出现古老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才会出现那么多江河绵延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不朽诗篇。
正如荀子所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载舟为水利,覆舟为水患。中国历史从夏禹开始,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水患无时不影响或威胁着华夏儿女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最早的民意民怨是治水;国家最早最大的民心工程是“水利建设”。如大禹治水十三年,“几经家门而不入”,还有都江堰工程等。可以说,水利既关系到人民的生计,也成了各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命脉。历史表明:凡重水利时,国家就兴,反之则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分重视农业,特别是水利建设。当年毛泽东便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八字宪法”,让水利先行,大兴水利建设。他还亲自率领国家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成为历史的佳话。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全党、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再一次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了在我国要使农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为此,实行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8年时间帮助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了农村生产体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重点支持中西部发展,建设大三硖,对大江大河进行重点治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等。同时取消农业税,广泛开展建设新农村活动。所有这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
然而,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的问题向我们亮起了“黄灯”,它警示我们:珍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据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储量还不足世界各国人均水储量的五分之一;
据说,首都北京因缺水,城市地面出现了下沉的迹象。有专家建议,假如人口和车辆继续增加,十年内必须迁都;
据说,甘肃省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水比油贵”,人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谁家的有女儿去相亲,首先看男方家里有无存水,地里有无打井。水,在他们那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有水,便象征着富贵。
即便如此,缺水的问题仍然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特别是不少公民的足够重视。一些地方水利设施长年失修,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吃老本”即普遍沿用五、六十年代的水利老化设施,大用量和高污染用水的企业没有得以改造和整治。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较差,浪费水的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城市供水、排放设施老化且不配套,由此而引起的泄漏、污染及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触目惊心。
当然,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的价值没能被全社会所重视;水的价格长期偏低;水利和城市供水的投入及经营体制不顺;对大用量的给排水、污染水和浪费水的现象缺乏法的规范和约束。虽然国家已有政策,有些地区也已经在实施,但其进展及效果还不尽人意。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他们珍惜水,知道“水从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们把水看得宝贵如玉,“大珠小珠落玉盘”;他们爱水,亲水,“相亲相近水中鸥”。应该培养现在的青少年具有这样的水意识。
我们要向西方一些先进的国家学习,他们限制发展高耗水能的产业,同时要求所有的工业企业必须具备废水净化处理的设施,对水进行多次或反复地循环使用;他们高投入、现代化和高标准地处理居民的生活用水,使水的价值提升,价格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随之增强。
当前,更重要和最根本的,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依法治水”,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通过立法来加强水政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并完善全社会的用水、保水、节水的机制。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水和节水”教育,形成全体公民珍惜水资源的良好的风尚和习惯,让人们牢记:有水则兴,则发;而缺水必衰,必亡!
让我们重温孔子的话:既然你是个聪明人,就应该喜欢水 !再补充一句:更应该去爱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