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刘言非语 > 日志 > 时风眉批
2007-07-06 国际在线 大连晚报
刘克军(河南 职员)
5日下午,一对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法国夫妇,骑行到了河南洛阳。这对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曾对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有着无限遐想,遗憾的是,“自行车在中国已经失去了地位,人们在努力挣钱,为了早日丢掉环保自行车,而开上耗费能源、污染环境的汽车。”他们也曾对中国特色的电动自行车充满好奇,但现在“不喜欢了”,因为担心电池污染。在他们眼中,“自行车没有污染,不浪费能源,是完美的交通工具”。(7月6日《东方今报》)
在“自行车王国”里,开车的比骑车的要多,这是我们留给两个环保爱好者的最直观印象;“我们不能等到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时候,才想起自行车的好”,这是两个外国人留给我们的诤言。仔细想想,不仅有些脸红:在外国人返朴归真、重骑自行车的时候,作为“自行车王国”的子民,我们却迷失了环保方向。
在这对法国夫妇眼中,中国一直有自己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但我现在真的不好意思告诉他们,这个车道早已和人行道合二为一了。大量宽阔平坦的大道是为机动车准备的,自行车不得不和行人在人行道甚至盲道上争夺、拥挤。
这对法国夫妇“不喜欢”的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的城市街头比比皆是,它们刺耳的刹车声在我们耳边此起彼伏,但是,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些噪声污染及电池污染的危害。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在抛弃自行车、更换新汽车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环保因素,更不会有远见地意识到能源危机,就连“图个方便”也未必是他们买车的真正目的。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汽车已经成了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他们宁愿开着私家车在拥挤的街道中逶迤而行,也不愿意骑着自行车让别人笑话自己寒酸、无能。
我们都知道,在法国,在欧洲以及超级发达的美国,私家车都是为便利出行而置办的。他们的办公地点都在城区,而住宅或者农场则往往在遥远的郊区,如果不是为了工作需要,他们会尽可能地选择最环保的方式出行。这,不仅是出于自身的健康需要,也是一个公民对祖国以及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在中国,我们的住宅和办公地点多数相距不远,乘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上班,甚至比开私家车要快得多。但是,我们却喜欢炫耀性买车,喜欢炫耀性地开着私家车在拥挤的道路上“加塞”,我们感受不到气温的升高,能源的紧张以及交通压力。
就在两天前,深圳市市长还在呼吁公众“不要买车”,因为深圳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辆,交通压力已经远超负荷。那么,全国一共有多少辆汽车呢?如果再加上难以计数的电动自行车,中国的能源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中国的环境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今天,这对法国夫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谏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不要轻意“告别”自行车,不要等到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时候才想起自行车的好。我们应该如同醍醐灌顶,进而为自己、为环境、为能源想一想。否则,等到预言成真,我们即使有再多得汽车可以用来炫耀,又能如何呢?
jinbw.com.cn/jinbw/xwzx/hnxw/20070706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