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2007-07-10 来源:人民网
近日,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论坛上传来了一条“好消息”,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增长12%,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然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就此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有全国29个省区160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5.4%的人自称工资涨幅不到12%,甚至有7.1%的人称4年来工资“不涨反跌”。
正如报道所言,高达85.4%的人感觉自己低于12%这个年平均工资上涨幅度,也就意味着,这种涨幅就算完全真实,那也是由极少的一部分人拉动的结果,而大多数人在最近几年全国职工工资的平均上涨中获益甚少甚至没有获益。提及这个问题,有一种普遍性的舆论认为,大多数人工资上涨低于全国平均数,源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涨工资”的拉动;或者说,只要解决了“老总涨员工不涨”的问题,普通职工的工资就能不再“滞涨”。因而,在有些地方譬如上海市,直接出台规定,职工没有加薪,管理层也不得加薪。然而,真的如此吗?笔者不这样看。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用行政手段约束“老总工资涨幅”并与职工工资涨幅同步,是一种错觉。导致普通职工收入不高问题的症结,在于“机制不公正”并非“涨幅不一致”——换言之,经营者们的收入是职工的十几倍、几十倍乃至更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工资涨幅比一线职工的工资涨幅大,而是由于分配制度不公,企业利润长期流向经营管理层,普通职工当前的工资基数太低。一个“天价”的基数与一个“低下”的基数,以同步的涨幅一起上浮工资,差距还是不断扩大。
更重要的是,限制经营者的工资涨幅,掌握企业管理权、收入分配话语权的企业经营者,或者进一步利用不公正的分配制度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基数,或者会“创造”出其他不公正的收入分配模式,从而把涨幅降低的利益损失重新“挖掘”回来。
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普通职工对企业收入分配的监督缺位,才是“8成人工资滞涨”背后的真问题。所以,必须要改革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跟进,尽快打破内部分配不公的怪圈,提高普通职工的“话语权”,才是治本之道。从这个角度看,促进劳资和谐,缩小企业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