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拒绝“奢侈文化”
2007-07-09


新华网    2007年07月09日 07:31:12  来源:人民日报

    “过度消费”成为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高频词——
节约型社会拒绝“奢侈文化”

    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豪华办公楼和楼堂馆所处处可见,中国人购买的劳斯莱斯数量超过了日本,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消费大国……在7月4日至7月7日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的专题讨论中,“过度消费”成为许多政协委员关注的高频词。

    委员们呼吁,“奢侈文化”与建设节约性社会背道而驰,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遏制过度消费,杜绝低效率消费、跟风式消费、攀比式消费,提倡节约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

    劳斯莱斯购买量超过日本

    “奢侈消费”比比皆是

    政协委员任玉岭对目前出现的种种奢侈消费现象进行了盘点:一是表现在对物资的铺张浪费上。就拿吃粮来说,有人在武汉某大学食堂调查,发现这个大学有4个食堂,一个食堂一天丢掉的米饭就多达160公斤。这种现象不仅学校存在,很多宾馆、饭店也存在,特别是招待餐饮和宴会更是浪费严重。二是一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现象。手机、电视、电脑一味地追求“新”,用不了多久就“鸟枪换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种奢侈品大市场。”鲁志强委员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居民消费超越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世界少有的现象。统计显示,2000年到2006年,中国轿车产量增加6.5倍,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私人汽车拥有国,而购买的劳斯莱斯数量超过了日本。

    在住房方面,对40个重点城市调查的数据表明,2006年1月—6月,预售商品房平均套内面积达115平方米,在全部可销售住房中,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超过50%的有24个城市。比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户均住宅面积:2002年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积,瑞典是99.7平方米,德国是85.1平方米,日本是91.3平方米。

    鲁志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快的速度,这样超现实的目标,不仅超越了发展阶段,也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且让人更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还没有逆转的迹象,而民众的预期仍在继续增高。”

    倪豪梅委员认为,过度消费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损害子孙生存权利,应该加以遏制。

    消费理念矫枉过正

    政府“导向”至关重要

    造成奢侈消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玉岭认为,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民族,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理念遭到了舍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受到较大冲击。在学习发达国家许多有益经验的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勤俭风气并未引起注意,而是一味地学“奢侈型”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是超越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的。

    政府具有“导向”作用。鲁志强委员说,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带头讲奢华,讲面子,热衷形象工程,热衷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鲁志强委员认为,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世界少有的现象,如城市建设超规模、超速度、超标准,出现了开发区热、大学城热,城市竞相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标志性建筑、高尔夫球场、豪宅别墅和豪华办公大楼,城市建设动辄争取世界第一和亚洲第一。统计显示,中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8.3平方米。许多地方政府还追求办公用房和公车消费的豪华。各地在大修楼堂馆所、办公用房和领导住宅以及培训中心方面,追求高标准、大面积,高标准装修“蔚然成风”。

    有委员指出,一些地方制定的“土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适度消费,助长了过度消费。如在汽车的使用方面,不仅不鼓励使用节能的廉价车,反而用“不能上高架桥”、“不能上长安街”等规定限制节能汽车的应用和生产。

    消费文化要适合国情

    健康消费应成为时尚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重新调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鲁志强委员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关系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需要从观念、技术、管理、体制、法律到政府自身的全面变革,直至演化成人们的日常习惯、自觉行为。

    委员们认为,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适度的消费、休闲是有条件的也是应该的。但同时应该看到,在一部分人过度消费时,有些人却没有能力消费,提倡勤俭节约、适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非常必要。任玉岭委员建议,要加强遏制过度消费的教育和宣传,对以俭养德、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进行传播和弘扬。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勤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出比阔气、讲排场的消费误区,形成以节约为荣的价值观。

    委员们建议,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表率作用,从党政机关做起,遏制过度消费。坚决降低行政成本,制止公款吃喝和用车、住房的互相攀比。同时应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对过度消费作出政策性规定。如过度包装问题,在国外有很多硬性法规要求和限定,对于楼堂馆所的兴建和房屋的大拆大迁以及一些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和换代,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这样才能遏制过度消费的蔓延。

    贪吃一时“资源饭”,欠下千年“子孙债”。委员们呼吁,面对“资源有限”同“消费欲望无穷”的矛盾,我们亟须对高消费、高污染的“奢侈型”过度消费模式进行反思,倡导适合国情的消费文化,建立起符合民族长远利益的消费模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