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网 beelink.com 2007-07-09 13:09:00
记者 姜建生 报道
太湖暴发蓝藻,滇池、巢湖暴发蓝藻,江苏沭阳因水污染导致20万人断水……在入夏以来的短短一个多月内,令人震惊的大规模水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中国的污染状况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入夏以来的一连串污染事件,就是传统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达临界点的标志。
而环保总局于7月3日开始的对长、黄、淮、海实行的“流域限批”,显现了环保总局治理水污染的狠劲。但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风暴已到尽头,单纯的行政手段已经无法解决中国当下的环境问题,我们亟须制度上的变革。
危险的临界点
据记者了解,我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有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目前中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饮用水不安全、部分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水污染事故频发等4大问题。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现在中国发生的污染事件,70%是水污染。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水污染事故高发期。
2005年,中国7大水系地表水检测显示27%为劣五类水。重点流域40%以上水域没有达到治理要求。流经城市的河道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潘岳指出,中国的污染状况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
“风暴”已到尽头
为有效遏制环境污染,近年来,环保总局发起一轮比一轮更严厉的“风暴”,但似乎仍然没有引起地方部门的足够重视。
潘岳分析,“没有引起地方部门的足够重视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政策没有碰触到它们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GDP核心还没有变,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和污染的官员还没有被问责。这两条不变,行政手段再强硬,执法再严厉,也不会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对于如何评价环保总局这些阶段性的治理措施所起到的效果,潘岳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就是“风暴”已到尽头。3年前第一次执法行动开始的时候,我们心里就很清楚,没有催生出制度的“风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行政手段有天生的弱点,就是“阶段性”“短期性”,“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权限和现有法律框架内的极限,但和面临的问题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并且,在过去环保部门执法中,暴力抗法、拒绝检查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年全国有数百起之多。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排污企业对于环保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但从更深层次来讲,这也说明我们环保部门的弱势和在执法过程中的尴尬地位。环保部门既没有关停企业的权力,也没有处罚责任人的权力,甚至对污染企业最重的罚款还不如他们一天的利润多。地方环保部门的位子、帽子和票子都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因此,有时执法就像豆腐一样软弱。
亟须制度变革
因此,潘岳说,单纯的行政手段已经无法解决中国当下的环境问题。我们亟须制度上的变革。这3年,环保总局借着一次次的“风暴”推出了区域限批制度、绿色GDP核算、规划环评制度、出台了《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信息公开条例试行》等法规制度。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和污染形势相比,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建立更根本性的制度。
而建立根本性的制度,其中最急迫的是两项:
第一、要成立一个跨部门跨区域的统一环境协调机制,破除“多头管治”的局面。这个机制要能协调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只要有这个功能,不管什么形式,环保总局都将全身心、无条件加入,不争权,只做事。
第二、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利用市场的力量遏制污染。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依法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已发贷款也将被追回。以此为开端,环保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以最快速度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研究并出台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
另外,从这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将强烈建议监察等部门继续加大加重对区域流域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建立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督察督办的制度,对整改不到位的要实施区域限批,并追究政府相关人员责任,特别是地市以上负责人的责任。另外,还要实行严格的环境责任跟踪问责制度,尤其对近年来的官员在任时所造成的环境责任进行跟踪追究。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