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两位数增长,幸福感咋没增长
严循东 2007年7月4日
中国劳动学会发表调查数据称,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递增13.5%,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
现我们不提“感觉到的”增幅有多少,即使是大家工资真的都连续涨了四年,但大家问一句:我们因工资的增长感到幸福快乐了吗?
对于“两位数的增长”,幸福感咋没增长。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公共产品的匮乏。现在,我国可以说正处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阶段,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制约公众工资增长“感觉”的,不单是收入的绝对增长幅度,还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但事实上,在当前,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难以让人乐观。买房、上学、医疗……这些费用的飞涨让人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这一短板,就在很大程度上折抵、消弭了工资增长带给公众的“喜悦”。
其次,像有网友所说,一个“平均”把多少不平等给掩盖掉了。据统计,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以不到全国8%的职工人数,占有了全国55%的工资总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年均递增百分之十三点五”又有多少现实意义,垄断企业之外的一般职工又能有多少“感觉”呢?
就笔者的直觉而言,现实生活的压力与对未来的担忧,远胜过涨工资带来的快感。房子、工作、子女教育就业、生老病死等系列问题,一提起来就让人愁眉紧锁。再者,职场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冷漠,跟越来越恶化的空气一样,让人窒息。
去年,国家统计局推出一项名为“幸福指数”的统计,将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对工作的满意度等等作为指标。虽然至今没有准确的数据公布,但至少提醒了我们,钱的多少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幸福感的增强,才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工资涨了当然不是坏事,但是我们更需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否则人们压力会越来越大,在工资不断增长的同时,这些压力就像一张弓,越拉越满,最终就会绷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