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也笑一下的博客
继今年初首次实行区域限批政策之后,环保总局再次举起“限批”大棒。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包括6家污水处理厂在内的38家重污染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但与时同时,总局副局长潘岳也颇显无奈:“‘流域限批’已是我们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
无论是区域限批,还是流域限批,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做势必会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其中也影响了不少无辜的企业。但年年治污,年年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环保部门的这种角色就显得很尴尬。管吧,没人愿意听,效果也不好。不管吧,自身职责摆在呢,又不能行政不作为。于是就“环保风暴”一遍一遍刮,眼看还不济事,就来了限批的狠招。
“限批”政策,有点类似于古代的“连坐”,一家犯了罪,亲戚朋友甚至邻居都会受到牵连。此举虽然会伤及一些无辜,但目的在于给地方施压,促其解决问题。你不是急于出政绩么?那么限批正好击中了你的软肋,不解决好以前的老问题,对不起新的项目不给你批。虽然这措施本意不错,但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即便不批新的,那老的项目依旧污染怎么办?今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暴发事件表明,这并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旧有的污染源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总局看起来很头疼。连一向雷厉风行的潘岳副局长也坦承,他们只剩下最后一招了。可问题是,连环保总局都只剩下最后一招了,如果此举并平 奏效,还解决不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普通的民众又该怎么办?我们该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
潘岳副局长面对公众道出了他的苦恼,其实有类似苦恼的远不止他一个。比较突出的还有,安全生产监督局局长李毅中,面对事故,他屡屡发怒,但事故频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他和他的团队审计出的问题,还屡屡在中央国家部委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他们及其所在部门对工作不可谓不可谓不尽心,但实际效果与其努力却没有成正比。
诸如此类的情况使我们深深忧虑:我们可以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允许其有较长的解决期限,但却绝不可因此丧失前进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如果没有了勇气和动力,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无计可使,无招可用,那么最终丧失的就是整个社会,还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