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承无人”之忧
2007-06-29

 

   (资料图片)图片说明:6月10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包括叫卖、活体雕塑、杠箱、掼跤以及兔爷、宫灯制作等中华遗产在位于太庙的遗产日主会场集体亮相。同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世纪坛开幕,展览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展,征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 在太庙现场的活体雕塑艺术表演。(记者 王颖/摄 来源:北京晨报)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李斌)“我要‘走’了,这门绝技也就完了。”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来自山东的“十不闲”皮影绝技传人范正安不无忧虑地说。

    在一张小小的白色屏幕后面,范正安手舞足蹈,嘴也不闲着,边说边表演,皮影在他手下神气活现,十分热闹,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乃至成人观众。然而范正安如是说:“这门技艺学起来很难,现在也很少有人学。”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有“传承无人”之忧。

    聚光灯下,正在穿针引线的无锡精绣大师赵红育身影显得有些孤单。虽然作品精美绝伦,技艺巧夺天工,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锡绣的价值却无法得到体现。在寂寞中坚守的她,无法不为未来感到担忧。“我先后收了20多个弟子,现在都走了。”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中国逐渐引起重视。中国政府去年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今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

    确定传承人、开列保护名录……从中央到省、市、区甚至到县,一些地方政府纷纷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列入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到北京一些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学校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然而,“传承无人”的难题仍然有待破解。多年从事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6月9日观看展览时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不仅要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我只有除夕不演戏。”湖北云梦皮影艺术团团长秦礼刚的经典剧目《武松打虎》在专题展上长演不衰,吸引了不少人观看。由于他自己创作了许多剧目,他在家乡设立的场馆一年到头都有人看戏。

    许多专家指出,对传承人的保护不能一列了之。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等人提出,应该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赞同给予民间传承人必要的经济补贴,但他提醒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取代传承人,因为这样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使民俗变成“官俗”。

    一些专家指出,让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壮大,才是关键。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易提供税收优惠甚至是免除政策,为文化基因的流传创造条件。

    “要是能在北京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这些宝贝集中起来进行展示和表演就好了。”一位专家说,文化基因的保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