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美丽在痛苦中挣扎
2007-06-29

 新华网    2007-06-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民族文化不应只是民间艺术家手中的“孤灯”

    这是范正安表演的山东泰安“单人皮影”,也叫“十不闲” ――摆弄皮影人儿,唱词念曲,鼓乐伴奏……全由一人包揽,手、脚、嘴都没闲着。拥有这绝技的,全国就范正安一人。 新华社记者 廖翊 摄 (资料图片)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一角,孤灯伴随精绣大师赵红育的画面给人特别的感染。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镜头:数十年来,她为民族精绣艺术苦苦“提灯”,在微光烛照的小径上踽踽独行…… 

    这何尝不是“非遗”传承者共同的人生造像?为了抢救行将流失海外的皮影,汪天喜、韩芝粉夫妇以肘子加墨汁拓下民族珍宝的影迹;为了让木版年画不至绝亡,张殿英毅然辞去荣耀职位,并不惜以高昂成本固守艺术真传;为了维系单人皮影生命,范正安在艺术“晚期”对之加以改造,将这一世传艺术推上高峰……

    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名词开始走入千家万户时,我们有必要端视其真正涵义。一方面,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始终坚守民族民间文化的最后阵地,在极小的生存空间艰难地延续民族民间文化的绚烂与辉煌,是坚忍执著、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体现者。 

 

     这是锡绣大师赵红育为观众表演精绣绝技。赵红育是锡绣的第四代传人,她以87套针法将锡绣精微双面绣推向了最高峰,所绣《丝绸之路》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新华社记者 廖翊 摄 (资料图片)

    前行者殊为不易,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始得真传,练就“正果”;后继人更为严苛,在一个崇尚物质的年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殉道,在一个浮躁喧嚣、讲求实际的年代为抛离主流、备受冷落的文化遗存流年守岁,“清贫孤寂”“惨淡经营”,成为大多数传承者生活的共同写照。

    “不是我多么了不起,而是中国文化太了不起,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实在太美!”剪纸大师刘韧这样表示。传承者或出于喜爱而学艺,或迫于生计而拜师……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最终与这门艺术接上了火,连上了血脉和脐带,深深沉浸其中,超越了生存需要,忘却了一切困境。

    “只有好的东西,才能传到今天;断在我手里,难对祖宗、后人交代。”范正安的感慨和忧虑道出了所有传承人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一种无法放弃的使命,一种提灯传薪的自觉担当。

    文化的真正魅力和感染力非文化本身,而在于文化与人结合与交融。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传承和再造了民族优秀文化,也以自己的人生故事折射出中华文化巨大感召力和强大精神内核。当我们流连、赞叹于这些精彩绝伦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时,不期然地将目光投注于传承者神奇的双手,进而投射于他们的心灵——这感受美、发现美、热爱美、忠于美、创造美、奉献美的源头,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伟大。我们深深感到,他们紧握手中、永不放弃的,不只是民族文化之灯,而是永不熄灭的民族信仰、民族骄傲和民族精神!

    我们在感动于这些“提灯者”的精神光芒时,必须看到他们仍不乐观的生存现实:其眼前的辉煌无以掩盖孤独相守的处境;艺术欣赏和大众文化消费无法同步,他们无法摆脱生存困境;物质年代的功利追求与文化再造的漫长沉积难以相容,事业后继乏人……

    传承者的处境即文化遗产的困境。我们礼赞“非遗”传承人,更呼吁全社会及各级政府真正从民族未来发展的意义与高度,正视“非遗”保护的严峻现实,切实解决问题。民族文化不应只是民间艺术家手中的孤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是民族文化的提灯者、传承人! (廖翊 吴晶晶)

 

   

    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承无人”之忧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李斌)“我要‘走’了,这门绝技也就完了。”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来自山东的“十不闲”皮影绝技传人范正安不无忧虑地说。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有“传承无人”之忧。

     聚光灯下,正在穿针引线的无锡精绣大师赵红育身影显得有些孤单。虽然作品精美绝伦,技艺巧夺天工,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锡绣的价值却无法得到体现。在寂寞中坚守的她,无法不为未来感到担忧。“我先后收了20多个弟子,现在都走了。”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扶上马还得送一程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无庸赘言,而破解“传承无人”的难题,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据笔者了解,由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有煤焦铁一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对GDP贡献率微乎其微,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在支持入选之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从此撒手不管,除非到了什么节什么日才会想起来。没有种种政策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真正跳出自生自灭的窘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