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民生】公积金豪门盛宴应成百姓家常菜
公积金豪门盛宴应成百姓家常菜
2007-06-29 08:49:0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7日指出,公积金对低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的倾斜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在改善低收入职工居住条件方面的作用。(6月27日央视报道)
住房公积金,本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起点,是一个“二次分配”过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当初的设想是,“几乎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通过这个制度受益”。但在运作多年后的今天,公积金却备受诟病,与当初的美好设想相差十万八千里,招来了“济富劫贫”的骂名。其实也难怪,当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后,工薪阶层在福利分房终结后指望公积金能使人人受益也成空想后,期望就变成了失望,公积金因此在社会保障中处于尴尬的地位。
在房价高涨的现实背景下,公积金的使用更多地惠及了中高收入群体。这部分收入高的人又多在一些垄断性行业或相对比较高的职位,在缴存基数与工资捆绑和单位福利等因素作用下,其公积金的额度自然与收入成正比。反之,低收入人群的公积金额度自然就低,而更多数量不在“单位”工作的其他群体,甚至没有公积金。
为什么住房贷款会大部分给那些高收入者?是因为房价太高!也只有那些中高收入群体,能拿出积蓄做首付,然后再贷30年款,才能买得起房子。而对低收入人群而言,房款只是一个可抬头仰望的天文数字,就算可以贷款,却因为没有首付而买不起房子,少得可怜的公积金使他们更还不起贷款,所以也就不需要贷款。由此,可以很简单地看出,住房公积金已是富裕人群的豪门盛宴,而其他人等只能在桌旁眼巴巴地瞅着,流口水或骂娘。
本来应成百姓家常菜的住房公积金却成了豪门盛宴,不能不让人悲哀。但在被审计出问题后,只要有积极应对问题的态度,对制度进行改良和再创新,缺陷总是可以弥补的。当下要做的,就是需要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进一步发挥其对住房需求的保障作用并更多地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才会让当初的“人人受益”的设想得以实现。(作者系辽宁职员)
(张成才 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
【相关调查】
![]() |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8.4%的人的公众认为现行公积金制度不济贫。57.9%的人认为公积金在缓解中低收入者“购房难”方面“没什么帮助”,认为“非常有帮助”的仅占4.3%。(2006年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收入低的不会因公积金买得起房,收入高的不用公积金一样能买房”。住房公积金为高收入者“锦上添花”,却不为穷人们“雪中送炭”,甚至变成了部分垄断企业的变相福利和“避税港湾”,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观点交锋】
公积金贷款主要使高收入家庭受益
世界银行今天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是使收入较高的家庭受益,他们只是城镇人口的一小部分。
住房公积金向成员收取强制性的缴费,并向部分成员提供住房贷款。参加住房公积金的成员主要是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有些人来自私有部门。
世行今天在《中国经济季报》中说,由于住房公积金是基于工作就业的,大部分非正规就业或失业的中低收入者无法参加公积金;很多低收入的成员因为承受能力的制约而无法使用其公积金。
有关数据证实了世界银行的判断。截至2005年年底,有6330万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累计金额6260亿元人民币。只有45%的住房公积金被用来发放住房贷款,而且只有17%的缴费者获得了公积金贷款。同日的《经济参考报》在北京、湖南、宁夏、黑龙江等地调研发现,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福利的住房公积金,尽管与“三险”享有同样的“名分”,但却没有覆盖同样的人群。即使是在缴纳了公积金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各地、各行业个人缴存数额相差悬殊,高的月缴存额数千元,低的只有一二十元。正如有关人士所说,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已经暴露出“穷人要么缴的少用不起,要么就是没有住房公积金,而富人缴的多用的多”的问题。要警惕住房公积金变相成为垄断行业等的高福利,避免这项制度演变成“富人俱乐部”。

“单纯说住房公积金是少数高收入人的福利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处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怎么可以笼统地说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是使收入较高的家庭受益,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济贫’呢?”11月15日上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接到了浙江省湖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罗景华的电话,在电话中,记者听到了这样的抱怨和委屈。
【特别关注】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农民工自身的工作性质也给住房公积金体系的覆盖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尤其在建筑、服务等人员流动大的行业,一些农民工认为从工资扣住房公积金不如直接发现金实惠。在一家成都小吃店打工的刘民对记者表示:“我16岁就出来打工挣钱,四海为家,目前还没想过在城市里买房子的事。”
为农民工缴纳公积金在具体执行上还有一个成本由谁负担的问题。“就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行业来说,一旦实施了此项制度,那么到底由谁来替他们交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农民工离住房公积金尚有一纸距离
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问题上,我们的冲动不知道是不是有点一相情愿。如果真想让农民工在城市生根立足,一者是要破解其户籍藩篱的身份痼疾,二是完全可以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居房等城市市民居住福利惠及每个劳动主体,只是,纵使农民工有拿将来的住房公积金买房的心,城市金融信贷的游戏规则会不会也对无稳定工作的他们,补充进金融风险巨大的条款悲悯呢?如果能听听农民工的声音,也许,他们对住房公积金的热情怕远不如对那年年讨要艰难的血汗薪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