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关注】李金华打雷,谁来降雨?
人民网 2007年06月28日03: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6月27日,李金华作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3个部门多报多领财政资金8489.2万元;发改委、文化部等25个部门所属的92个单位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27.54亿元;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4个部门所属的5个单位存在未经批准和超标准、超概算建设办公楼、培训中心等问题,涉及金额17.39亿元。(6月27日新华社)
遥想2003年审计署开始逐渐披露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时,来势迅猛的“审计风暴”何等振奋人心,及至今日,曾经雷霆万钧的“审计风暴”似乎渐呈颓势。审计依然继续,风暴却已不再。去年审计报告的“不点名”使很多人失望不已。面对如期而至的审计报告,民众今年的反应却出奇的平静,除了继续愤慨于“屡审屡犯”之外,多数人都提到了同样一个问题――这次恐怕还是“光打雷不下雨”。
“屡审屡犯”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众所周知,我国审计实行的是行政模式,审计机关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其本身行政执法权有限,主要职责在于发现问题,也就是“打雷”,而解决和处理问题之类的“下雨”,则需要诉诸于司法监督或是相关的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显而易见,自身定位决定了李金华只能“打雷”而无法“下雨”。
显然,与审计署的雷厉风行相比,有关司法机关与监督部门的步伐明显滞后,因此才会使超前的“雷声”显得格外突兀。此次审计报告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李金华详细披露了2005年度审计发现的106起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处理结果。审计署的职责在于公开信息,而不是惩治犯罪,为什么审计署两年前审计出的问题,最终还要由自己来披露结果?审计已然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倘若每次都要审计署自己来全程追踪报道问题处理结果的话,真不知道既要“打雷”还要“下雨”的审计署究竟能有多少精力?
“审计年年有,问题年年出”,每年审计出的问题惊人地相似,而某些部门更是“屡审屡犯”年年上榜,其主要负责人难道毫无责任吗?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追究经济、行政上的漏洞和缺陷之外,好像还没有听过哪个被审出问题的责任人引咎辞职,或是被追究法律责任。问责的缺失不仅纵容了类似问题的出现,而且给审计署自身的工作带来压力。
公众之所以关注“审计风暴”,不仅是希望看到有哪些部门存在问题,更渴望看到其负责人因此而承担一种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怎样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下雨”其实比“打雷”更重要。李金华再次如期“打雷”,谁来为之适时“降雨”?(赵志疆)
【曝光】
![]() |
|
|
2006年度审计报告揭露中央部门问题资金,人大常委会要求严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7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报告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他说,2006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逐步解决。
如果把348.53亿元投入到这些项目上,能干多少事?又有多少群众因此受益呢?恐怕这56个部门的领导没有考虑过,如果他们考虑过就不会拿全国13亿人的钱为56个部门谋利益了。
13亿人,56个部门,他们也真有这个胆量把二者对等起来,可是我不知道他们的良心在哪里……
部委频违规,为何没有首长负责?
![]() |
|
部委及其所属单位存在如此严重的财政问题,部委首长不负任何责任,这既不符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权力性质,也不符合宪法规定的首长负责制要求。我想,中央各部委之所以存在屡审屡犯,而且问题并不见减少的情况,与这种轻描淡写的责任追究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每次查出财政违规问题,都责令该部委首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认真检讨,并通过全国性媒体向全国人民道歉的话,即使不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也会给相关部委以更大的震动,效果也会比现在好得多。 |
审计长李金华
管理学上有个“羊群效应”,说一群羊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看管者,或者看不到其它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为复制”现象,就是说,如果“带头的羊”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羊加入到违规的行列之中,违规行为就难以在根本上得到矫正。道理是一样的,审计风暴之所以越来越难以起到应有震慑作用,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未来】
国家审计只是现代民主政制的一个部分,就算它的制度设计已与国际接轨,就中国而言,它依然有先天缺陷,还须有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舆论监督制度互为支撑,才能承担起不打折扣的国家审计职能。
请媒体舆论与网络“公民表达”,继续对国家审计予以耐心、宽容和鼓励。再过10年,哪怕20年甚至更长,我们再蓦然回首,成熟,因而名至实归的国家审计,也许正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