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民生】6成人反对龙永图“人人买房错误论”
2007-06-28


【公益民生】6成人反对龙永图“人人买房错误论”


有房才有家 6成人反对龙永图"人人买房错误论"

2007-06-28 07: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漫画: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中新社发 刘道伟 作

【观点交锋】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未来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作为同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活动的“城市发展国际论坛”昨天举行。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参加该论坛时表示,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龙永图:每个人都想买房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最主要的症结在于,老百姓没有改变观念,每个人都想买房,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龙永图在拿美国人人均占有住房作比时说,美国三成人群买房,六成人群租房,实际拥有住房的人并不多。他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租房问题,百姓的目标是“有房子住,而不是总是将注意力一股脑儿扑在‘高房价’上。”

我为什么没有在美国买房

        最近,美国房地产市场看跌,房地产贷款大有崩溃之势,此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所谓“房奴”。有人预计,可能有200万“房奴”将丢掉自己的房子。美国“房奴”的命运,值得中国购房人警惕。
  我是2004年找到工作,并搬到房地产最紧俏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按一般规矩,有家庭,有稳定的工作,就该买房子了。2004年,也正是房地产蒸蒸日上的黄金时刻,我跟着潮流,也一度想买房子。最后自己算算账,没有上这条船。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美国人愿意买房呢?
     
   
中美情况不一样,但不是没有可借鉴之处。如果你收入中等,买不起房,生活暂无大问题,就不要没事找事。没房子未必比有房子的过得差。归根结底,你要算的是每个月为房子花多少钱,一切看租购的比价而定。在美国有些地方,房价奇低,买房的分期贷款,每月比房租还少,这样当然应该买房。反之,就不要自找罪受。


  “买房还是租房”——在房价失控的这几年,这一直是人们普遍争论的话题。


  最近,在南京“对话中国”高层论坛上,龙永图在分析当前房地产状况时称:“最主要的症结在于,老百姓没有改变观念,每个人都想买房,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你更愿买房还是租房”的调查,短短3天时间就吸引了1.6万余名网民参与。


  结果显示,65.3%的人并不赞同龙永图提出的“观念”问题。在面临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时,84.2%的人作出了一致的回答:买房。


  “现在不买,以后更贵”


  没人知道猛涨的房价什么时候才能稳定下来


  “为什么要买房?眼瞅着房价往上蹿,为什么要等到涨起来之后才买?”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小万这样反问记者。


  小万是北京人,5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家附近的一个楼盘售价是每平方米3000多元,“当时已经觉得非常非常贵了。”可如今再看,那个地段的房价早已过万了。


  2005年,尽管刚工作两年,手头并没有多少积蓄,小万还是在父母的资助下贷款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是看明白了,房价涨得这么快,早买不是能省钱吗,就这么简单。”


  本次调查显示,46.2%的人认为,之所以出现每个人都想买房的局面,就是因为买房是“趋利避害的现实选择”,而把原因归结为“人们的陈旧观念”的,仅占17.0%。


  工作3年的小周最近也一直忙着到处看房,“我算了一下,在北京地段稍好一些的一居室,月租金已经到了1700元,甚至更高。如果我买一个同样大小的二手房,每个月的月供也就是2000元左右,为什么不买呢?”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就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小周也一度观望,盼着房价能“正常一些”。但事与愿违,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并没有阻止房价猛涨的势头,甚至“每调控一次,就报复性地上涨一次”。有些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放言,北京房价还要再涨10年。

“我也不知道以后房价会涨还是会跌,但我买房是自己住,是涨是跌都无所谓了。”小周说。


  “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但家人朋友什么的都纷纷开始二次置业了。”吴天的老家在河南一个地级市,2006年之前,当地的房价也就是每平方米八九百元,而且根本就没有房地产公司进入。但今年春节,吴天回家的时候却被吓了一跳:当地不仅赫然出现了房地产公司的身影,房价也一举飙升到2000多元。“问他们为什么,都说是房价涨得太快,现在不买以后更贵。”


  吴天觉得,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想买房,而是现实逼得大家不得不买。“比如现在我的同事们,刚工作不久,根本还没有买房的能力,但看到房价这么一个劲儿地疯涨,就算是啃老、当房奴,也要狠心买啊。不买就是吃亏!”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在很多人眼中,现在买房意味着以后可以在房子上少花钱,因为没人知道猛涨的房价什么时候才能稳定下来。


  调查显示,65.7%的受访者对未来5年的房价预期仍然不乐观,认为它将持续上涨。84.2%的人表示,如果可以选择,还是更愿意买房。


  “有房子才有家的感觉”


  住房不仅是一处钢筋水泥构筑的私人空间,更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期望


  本报去年4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已购房人群中,有91.9%的人办理了按揭。在他们当中,又有31.8%的人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大大超越了国际通行的占月收入1/3的房贷警戒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尚不具备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贸然买房,势必带来生活质量的直线下降。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租房是不少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龙永图提供的数字就表明,美国有六成居民用租赁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


  而在当今中国,本报调查显示,愿意选择租房住的人只有15.8%。至于原因,69.5%的人觉得“有房子才有家的感觉”。


  根据我国的合同法第214条规定,房屋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这让很多人认定了租房住只是临时的过渡,让人缺少安定感。


  “整天担心房租明年会不会涨,明年房东还租给自己吗,房子到底可以不可以装修,万一装修了,等退房的时候,房东能赔我装修钱吗……我认为,自己拥有一套房子是必须的,是安定、幸福生活的根基。如果连根基都没有,哪来的幸福,哪来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网友这样留言。


  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自己拥有房子的人,往往喜欢说“回家”;而很多租房住的人则习惯说“回我住的地方”。


  调查中,45.5%的人把“是否拥有自己的住房”看做反映一个人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排在“各项社会保险的完备程度”(62.3%)和“收入水平”(53.0%)之后,列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住房这一指标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日常生活支出”、“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是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等指标。


  记者注意到,公众不愿意租房住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从现实情况来看,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了房子本身。在中国,“房子”被赋予了在外人看来超乎想象的社会意义。对这个观点,43.7%的公众表示了极大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住房不仅仅是一处钢筋水泥构筑的私人空间,更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期望和机会。

数据显示,72.1%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及家庭幸福”是附着在住房上的最大意义。“有房”,无论是在征婚广告上还是在谈婚论嫁时,几乎都与“幸福”紧密相连。


  58.4%的人认为,“户口信息”是住房的又一大意义。在一些城市,有了房子才能落户口,落了户口才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城市,否则便会一直被“外地人”的“阴影”笼罩着。“租房会有许多麻烦——派出所会找你麻烦,居委会会找你麻烦,孩子上学也会有麻烦。”有人在接受调查后这样留言。


  的确,“子女的上学机会”(57.2%)也是不得不买房的理由。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广泛推行就近入学,所以房子(户口)在什么区域,对于子女是否能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都有切身体会:不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如果户口不在北京,如果不买房,子女的教育都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54.4%的人认为“有了房子才会有生活信心”,50.8%的人觉得有没有房子会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至今还没人因买房而悔恨”


  是什么把普通人的买房愿望一而再、再而三地激发出来


  就在龙永图的观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一位叫梁江涛的作者发表文章称,从老百姓的从众心理上看,想买房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也是最佳的选择。“至今在我的身边还没有人因为买房而悔恨不已,只有人为当初没有再买大一点、好一点,位置再靠近市区一点而咂嘴。”


  其实,龙永图并不是第一个站出来指责“每个人都要买房”的观念的人,很多官员、开发商都曾抛出过类似的说法。用来支撑的还有数据,比如中国大陆的住房自有率高居世界首位,城镇家庭为80%,农村为100%。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平均住房自有率仅为50%左右,美国是65.5%,瑞士是42%,英国是46%。


  然而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前,其实中国家庭的住房自有率并不高,而且并没有“人人都要买房”。为什么偏偏是这几年,这个被一些专家学者不断指责的“错误观念”会愈演愈烈?


  1998年,为了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国家确定了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为了启动住房制度改革,推动商品房市场的发展,相关部门提出了“人人拥有一套产权房”的消费观念。直到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才被修改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


  平心而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确实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安居才能乐业。只是,当经济适用房的房号被炒到十几万元,当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限价房”价格都达到了每平方米6000元,当全国还有那么多城市尚未建立起廉租房体系的时候,普通人的买房愿望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激发出来。 (李松涛)

 

【直面现实】

人口结构可能令房价涨十年 政府恐无回天之力

         对于翘首期望房价下跌的中国居民来说,现实无疑是残酷的:据中国发改委日前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持续上涨的房价不但没有出现下降,而且继续攀升:今年前4个月,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在6.0%左右波动,其中,4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而且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

中国楼市怪现状 房价越调涨得越快

        中国房市“且调且涨”的局面仍在继续。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调查显示,三月份,中国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百分之五点九,涨幅较上月高出零点六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再度进入涨幅榜前列,涨幅分别为百分之十点七,百分之九点九和百分之八点六。


【房奴纪实】

奋斗七年三次买房的经历

        我出生于78年,老公比我大一岁,我们毕业于上海的同一所大学,老家也同在江南一个小县。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双方的家庭环境。我俩的家都在县城里的偏僻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我下面还有个小我四岁的弟弟,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家境贫苦,亲戚里也没有有钱或有点社会地位的。从小到大,我们都是父母眼里懂事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顺顺利利地考上了高中、大学,很少又让父母操心的时候,除了学费。正是这样的环境,培养了我们自立、勤恳,吃苦耐劳的品质。

【专家评议】

 专家:人人有住房,并非人人有产权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会长杨慎昨天对本报记者表示,根据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增加住房量,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1980年城镇人口是1.9亿,2006年末是5.7亿。与此同时,26年间一共新建城市住宅86亿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的12.6倍。
  “按照90平方米一套来计算,一共解决了9770万家庭的住宅面积。”但杨慎着重提醒,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不应当误解为人人会拥有房屋产权。

大学生买房:典型的“中国特色”

        对于当今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国父母来说,享受孩子的“压榨”似乎是他们的宿命。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徐晓军分析说,对于有经济能力的家长来说,资助成年子女买房的现象很普遍,也无可争议,与其说是“家长的过分宠爱”,不如说是家庭成员间的一种“同舟共济”的行动,来联合对付“远超出收入水平”的房贷大山。

【根缘何在】

房价虚高不下的病根出于腐败

         房价虚高,“虚”在何处?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日前播出的一期节目令人大吃一惊:每平方米土地成本不足1000元、建筑成本不超过4000元的上海陆家嘴中央公寓项目,开发商公布的成本居然是1.2万元。每平方米就能“虚”出数千元“成本”,如此一来,房价想不成天价都难。

         每一次的房价上涨背后,总有一个默默起作用的幕后推手,它就是银行贷款。今年上半年,我国不少地方的房价突然快速上涨,像深圳市、北海市的房价单月上涨速度都达到甚至超过了20%。房价上涨主要是投机因素所导致的,相关调查和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开发商曝房价灰色产业链:四成利润职能部门吃了

          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各部门联手调控房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浮出水面,房屋开发成本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话题。近日,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