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7日 新京报
针对教育应试化难以遏制的状况,教育部前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领导,希望全社会来关注“素质教育”。(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没人不说“素质教育”是个“好孩子”,早在《汉书·李寻传》里就有“马不伏枥,不可以趋远;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的说法。1999年6月,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从“素质教育”大张旗鼓的上个世纪末到今天,我们不能不接受这个“好孩子”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被待见”的现实。
教育部前部长何东昌先生的呼吁勇敢而真诚,但我以为“素质教育”的尴尬决不是骂几声“应试教育”就解决得了的,不是打倒了“应试教育”后“素质教育”就名正言顺了。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一线的年轻教师,我也厌倦并反感于教育应试化后的极端工具理性主张,但情绪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试”是教育自身的程序逻辑,天生没有善恶的标签,以“应试教育”原罪的心态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无异于缘木求鱼。“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根源恰恰在于这个“好孩子”没有“户口”:素质教育既然能在很多地方的基础教育实践中轻松被异化、被屏蔽,说明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一种体制内的刚性力量,还缺乏稳定的执行力和效益预期。而建立在一种抽象的教育自觉之上的素质教育,结果往往是“高开高走”,在很多地方成为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主义的口号。
反过来想想“应试教育”之“硬”,我们就能明白“素质教育”之“软”:应试教育有传统而成型的教育模式去沿袭,素质教育空有理论繁华表象,缺乏有效而可操作性的模式;对教育者而言,应试教育有一整套利益相关机制来约束和规范,譬如高考成绩可能与奖金津贴、职称关联,而素质教育却与教育评价、教育资源配置等严重脱节,缺乏实践动力;对受教育者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功利倾向明确的前程教育,兑现直接,而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有“超功利”的错误定位。
不要怪应试教育名正言顺,而应反思素质教育这个“好孩子”为何常年领不到一个体制化的“户口”。也许,除了制度设计的乏力外,过于超然、过于对立于应试教育的自我标榜本身就注定了今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