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CPI数据下的民生福利
2007-06-25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4%。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3.9%;食品价格上涨8.3%,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3.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3%,为两年来的最高值。
  CPI数据连续三个月触及或突破3%警戒线意味着什么?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也许是加息,股民进而还会想到大盘可能因此再次触底;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是生活福利水平降低,而工资并没有随物价飞涨而上浮。
  CPI是各国政府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为一国经济福利或一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是由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水平决定的。在货币收入给定不变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换言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必然导致生活福利水平下降,因为钱不如以前值钱了。
  这时,在实际购买力意义上,把钱放在银行里不是一天天增多,而是一天天减少,实际利率水平是负值。在公众方面,为了使自己的积蓄不贬值,公众能做的是把钱从银行里搬出来,或者投资股市,或者投资其他领域,这也就是最近存款大搬家的根本原因所在——公众的消费感觉显然要早于CPI数据。
  在政府方面,因为利率水平是负值,央行因此很有可能加息,用以遏制银行存款的继续贬值,让钱更加值钱一点,释放通货膨胀的风险。这样一来,刚刚因为调高印花税而惊魂未定的股市,很有可能加大震荡幅度,无奈从银行里搬进股市里的钱面临着更大的贬值风险。
  显然,公众自我释放通胀风险的能力很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及时给予更多的民生福利关怀。让民众的血汗钱至少不贬值,单纯依靠加息是不够的,而且如有关专家所说“也许并非上策”;何况一边加息又一边征收利息税本身就很怪异,等于是明明知道大家很难从存款中有实质“所得”,却坚决要收“所得税”。物价上涨是否完全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多少暴利泡沫和人为炒作?政府在平抑物价的工作中是否应该更有作为?比如房价、学费、医疗费这“三座大山”,民众还得扛多久?大家真正的期待在这里,而不是理论意义上的加息。
  CPI数据攀升意味着民生福利的焦渴。目前,为解决猪肉价格上涨对困难人群生活的影响,财政部正在抓紧落实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的补贴资金,争取在6月底前发放。这实际上就是政府关怀民生福利的一种有益探索。只有当各地政府都意识到提高民生福利是自己的最高使命,他们才会像关心政绩指标一样关心CPI数据,CPI数据攀升下民生福利的焦渴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来源:公益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