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在2007年4月30日寿终正寝的牙防组,评述它的功过对于整个“牙防组事件”而言,显然无济于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牙防组的存在同样是一柄双刃剑,在它的生命历程中既“倡导设置了每年9月20日的全国爱牙日,组织了两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这样所谓的大事件,但它却重创了认证的公信力,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违规认证、收费论证的甚嚣尘上。前后两者孰轻孰重,显然无法搁置在一个天平上。
在最需要痛定思痛的情境下,卫生部门抛出了牙防组“功过论”,面对如此耐人寻味的举动,我们倒很有必要问一问:这是亡羊过后理智的补牢之举吗?如果无法直捣事件的病灶,我们能担保牙防组或“疑似牙防组”事件不会再度上演吗?
事实上,“牙防组事件”的病因首先正是市场经济语境下曾经让卫生部门引以为傲的“不增加行政机构、不吃皇粮”这样先天性不足的体制之花,最终催生了牙防组认证收费的恶果,换言之,“牙防组事件”只不过是偶然中的必然。
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既然生下了孩子,我们就应该对他(她)负责”。显然,作为卫生部门“孩子”的牙防组,卫生部门既没有履行好本分的“喂养职责”,比如“除卫生部委托的一些具体项目,作为一个专家指导组,牙防组不可能得到拨款”,而实际上“不管宣传牙防知识还是组织流调,都需要钱”,公益特质的牙防事业难道真的是身处真空,不需要经济支撑么?同样,卫生部门也没履行好应有的“监护职责”,比如“在牙防组认证最初遭到媒体质疑时,卫生部曾要求牙防组马上停止认证”,而要求归要求,却没有痛下杀手。不知道是因为心生愧疚而护犊还是怕惹火烧身,而眼睁睁让牙防组走上了生财有道的不归路。而在牙防组流连忘返于金钱海洋的时候,我们的家长竟连拉一把的意愿都没有,导致了最终的养痈成蛆。
孩子犯错,扪心自问的首先应该是家长,应当努力找出教养方式上的“短板”。看看卫生部门历数牙防组“品学兼优”陈年往事的姿态,我们相信他们不过是在推卸自己应有的责任罢了,而这样的“现身说法”对后来者有什么警示作用呢?要知道,在卫生部名下,除了牙防组,还有防盲组(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糖防组(全国糖尿病防治指导组)等,而“在国家各部委下均有或多或少的各类机构”,如此的反面典型能给他们当头棒喝吗?让人担心!
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