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失败的结果各有各的不同。关于影视圈性交易潜规则的事情,曾有 肖琼博客揭黑、张钰性爱录像“反戈”的事件见诸于媒体。不过,在部分人眼里,她们只不过是不甘心承受由于一方毁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损失。而对于潜规则的受益者来说,揭黑又将意味着什么?
11日,一个题为《陈红和滕××同居六年》的帖子惊现某网站论坛,帖子称陈红曾为主演三部电影被滕姓导演“潜规则”6年。后来,该导演将陈红介绍给了陈凯歌。(6月13日重庆晚报)
鲁迅先生曾经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写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话: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裸体……”,来讽刺国人对此事过于丰富的想象力。但事隔多年,这种“莫须有”的联想不但从幕后转到台前,而想象者的身份也水涨船高地“升格”到以道德卫士自居。
对于“道学先生”来说,“莫须有”的臆断和“扒粪者”的热衷,给了他们不竭的动力。而道德卫士的自诩更使他们如同注满液氢的火箭,在被某一个热点点燃之后,便一路义无反顾地高冲,却全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承载什么。
在一个大众传媒的瓦釜时代,名人“八卦”成了某些片面追逐点击率、收视( 听) 率、发行量者的最爱。但是,由此引发的后果,却不是利益二字所能承受之重。当戴安娜在巴黎随风而逝,人们认为这起车祸与一些摄影记者的追逐有关,开始谴责那些以刊登名人私生活招徕读者的小报和其他媒体;香消玉殒的阮玲玉更是给世人留下了字字滴血的“人言可畏”。
对于动辄想把他人推到道德审判台的人来说,除了满足自己可怜的“偷窥欲”以外,想没有想过,谁会有资格来做这个道德法庭上的审判官?也许,在此事上我们是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但是在彼事上,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是道德高尚、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在西方的“罪感文化”和东方的“耻感文化”PK 中,西方道德中的那种“爱你的敌人”的做法看起来距离真理更近一些。4 月20 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那场震惊世界的校园惨案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 个,敲响的丧钟是33 响,安放的悼念石头也是33 块。而这,就是道德的真正力量。
“你们众人中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第一个向她投石头。”这是耶稣告诉世人的一句话。当“疯狂的石头”在道德的名义下漫天飞舞的时候,喧嚣的人们啊,有没有想过:别说此事尚属“莫须有”,即便曾经发生过,莫非也必须成为背负一生的道德“红字”?
凌濛初在《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里,给我们讲了一个道学先生朱熹的故事。严蕊的那首——“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也许更应该拿来让今天的道德卫士好好读读。
其实,在道德的祭坛上,需要的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祭祀和牺牲。而是博爱和宽容之后的自我心灵救赎。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卑微走向高尚,从愚昧走向文明。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