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10: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蒋萌
6月以来,山东威海市发起“慈善月”活动。10天募捐现金近2000万元,企业认捐基金超过10亿。可在踊跃捐款的背后,一些现象也引起了关注。
一方面,募捐是以行政方式推进,单位募捐成绩被纳入绩效考核,甚至被作为“政治任务”层层下达。另一方面,据说还有“内定标准”:厅级干部最少捐1000元;处级干部最少500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少于100元。推进慈善公益是好事,可“善心负担”却让一些人感觉不是滋味。
古语云“上善若水”,行善举,施爱心,应是出于高尚平和心态,自觉自愿,量力而为。从现代社会学角度,慈善是社会资源自愿再分配的重要形式,而政府已通过依法征税,获得“刚性”再分配资源。在社会慈善的过程中,政府给予引导号召并无不妥,可倘若将慈善附加“绩效考核”属性,乃至“内定”具体捐款额度,则难免“越位”之嫌。“命令式”捐献更可能引发抵触情绪,妨碍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某些人援引:发达国家慈善金额约占GDP的3%-5%,我国目前只有0.1%;国外大部分善款源自企业和民间,我国的企业与个人捐款积极性却不高。由此认为,我国慈善离不开政府动员,甚至称“中国人缺乏慈善意识”……可实际上呢,平凡人重病缺钱、困苦不幸一次次经媒体报道,总能引来多方支援;一些民间慈善组织、一些志愿爱心民众,定期自发前往贫困地区,将钱款、衣物直接送到困难家庭与学校;去年珠三角地区遭遇台风天灾,更曾引发一场声势颇大的平民“直接捐助”浪潮。
其实,一些百姓不是不愿意爱心捐助,而是对某些公立慈善机构运作不透明心存疑问,更担心某些地方节流挪用专项款。尤其后一种情况,从近年审计结果看,绝非“杞人忧天”!此外,进行慈善捐款却得不到相应的税收减免,也打击了企业慈善的积极性。再加上某些人的“为富不仁”,一些心理不平衡者也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人之初,性本善。善念是人类的固有本性,行善则是心灵诉求的外在体现。善无大小之分,普通人捐一百元,富人捐一万元,并不意味着后者的善行比前者高百倍,关键在于助人济困的良好意愿,量力而行的坦然理性。个体的善举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事业,从事慈善事业者应有高度的敬业、爱心、奉献精神,其运营与管理同样需要一套公开透明、诚信高效、积极向上的规范机制。在大力发展公立慈善机构的同时,政府也应给予民间慈善组织合法的地位与支持。资源集中有优势的一面,但尊重个人选择、允许良性竞争、强调资源利用监管,更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经验不妨加以借鉴。国家还应从税收减免等环节入手,鼓励人们的慈善积极性。对政府而言,更应严防权力腐败,杜绝豪华公车、豪华办公楼、公款吃喝等财政浪费与滥用,尽可能让纳税人的积累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这是职责必须,也是社会再分配的本意。
媒体近日报道,山东威海全城掀起慈善捐赠的热潮,有关政府部门发起“慈善月”活动,从领导到水电维修工,从集团公司到个体工商户,全都参与其中。短短10天,募捐现金近2000万元,企业认捐基金超过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