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人,你为何没有归属感”———这是近期《南风窗》杂志有关“深圳命运”专辑中的一则报道。文中指出,深圳是“梦想之城”,但同时也是“暂居的城市”、“别人的城市”。许多工作和居住在深圳的人对这个城市缺乏明晰的归属感。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有关归属感却是个老话题。今年3月,由深圳多家部门组织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深圳18岁以上的居民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超过两成,是1996年调查结果的4.48倍。专家认为,城市归属感缺乏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深圳人城市归属感不足,究为何因?
人们较为普遍的归咎是:竞争太激烈,生活压力大,难以“诗意栖居”;非户籍人口数量庞大,与户籍人口之间存在明显的福利差异导致了被歧视感;贫富差距拉大,诱发了挫败感;治安状况不佳,没有安全感,等等。
城市归属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时下一些人缺乏对所住城市的归属感,首先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映射。深圳有大量的“蓝领”,他们收入微薄,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身边的很多事物都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虽然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城市,却与城市十分隔膜。严格说来,这些人对深圳没有归属感,并不全是因为深圳造成的。其实在不少城市都有着大量的类似人群,这种局面与当前的户籍制度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只要这一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进,那些候鸟般的打工族便永远都不会有归属感———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其区别只在于,深圳的快速发展聚拢了更多的类似人群,从而使矛盾更显突出。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失落、难以“归属”,不仅仅是农村进城的打工一族。时下还有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相继出现一些被高就业门槛、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人群。譬如在北京就有一些“城市角落”,繁华闹市里住着一些生活困窘的老居民;在杭州、青岛等地也有一些老居民面对高房价只能无奈兴叹,生活水平每况愈下。身为城市的老居民却“长居闹市无人问”,自然也会产生挫败和失落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生活当中,一部分人落伍和感到失望可能难以避免。不过,对部分群体自感被排斥于城市之外、无从归属,须引起足够的警觉。大量心理上“无根”人群的存在,对城市而言潜藏着一定风险,它容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相反,如果人们对所居城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那就更可能以城市主人的心态,事事为所在城市着想,从而成为城市利益的维持者。因此,对缺乏归属感的现象,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情绪宣泄的层面,而应该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