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难让孩子原谅:中国儿童电影别再说抱歉
2007-06-10

   2007年06月10日 作者:徐启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7年6月10日第4版
 
  
    ■特别关注

 

  面对中国4亿多儿童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中国儿童电影总是真诚地说“抱歉”,但这老生常谈的抱歉已经难以得到孩子们的原谅了

 

中国儿童电影:不要再说“抱歉”

 

  “每到‘六一’这一天,就会有来自各界的声音,其中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这么一段话:面对中国4亿多儿童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中国儿童电影总是真诚地说‘抱歉’,但这老生常谈的抱歉已经难以得到孩子们的原谅了。”

  曾导演过《TV小子》等知名影片的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导演郦虹,尽管还沉浸在前一天宁波第九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开幕式热闹而隆重的气氛中,但在第二天举办的“中国儿童电影国际论坛”上,一谈起中国儿童电影现状,马上就变得“忧心忡忡”。

  而这种“忧心忡忡”几乎成了参加“中国儿童电影国际论坛”的众多儿童电影导演、制片人、发行公司经理等相关人员所要表达的“普遍感觉”。

  郦虹导演说:“我希望能尽早尽快地将‘抱歉’改说‘不用谢’!”

  中国儿童电影的“痛”

  2006年,中国审查通过儿童故事片达到28部,占全国故事片330部总量的8.5%,创造出了儿童片产量的新高。如果按照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下达每年生产12部儿童片的指标,期望实现每月能让少年儿童欣赏到一部国产儿童片的美好愿望,2006年算是翻倍实现了这一美好目标。

  “但是这几年拍出的那么多儿童电影,孩子们能报出片名的影片有几部?”郦虹导演说。

  孩子们能记住的是什么呢?

  据上海格致中学一次对1050名在校高中生、职高生、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调查,《哈利·波特》这样的进口片赫然稳居榜首,《闪闪的红星》这样的几十年前的老片子也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而让人尴尬的是近年生产的国产儿童电影多少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首都师范大学影视文学系主任冉红教授说:“在美国,儿童电影一向是被看好的市场,犹如一座金矿取之不尽。在他们国内名列前茅的卖座影片,大半受到小孩的青睐,如《小鬼当家》一问世便产生轰动效应,获2.8亿美元的票房。《狮子王》累计票房7.5亿美元,另外,VCD有5800万美元的销售成绩。在中国,有资料表明:虽然我国拥有3.

  6亿少年儿童,在校学生近2.4亿。但在我国电影市场上,一部普通的国产儿童片成本多在二三百万元,而票房收入一般仅为二三十万元。”

  “而尤其值得让人深思的是:在中国儿童电影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哈利·波特》却卷走了6200多万元的票房。《海底总动员》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也高达3000多万元。我们眼睁睁看着大把的钞票流进了美国电影老板的腰包。”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震钦说:“中国是世界上儿童电影生产产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儿童电影创作最为活跃、最受政府政策支持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拍摄了350多部儿童电影,其中有132部在国内外荣获490余项荣誉。上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总计拍摄了儿童片105部,其中有53部获国内外各种儿童电影奖项。上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获得了繁荣发展,并创造了中国儿童电影的高峰,1991至1993年在第41至4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儿童电影节上,中国儿童电影连获大奖,号称‘三连冠’。”

  而正是这些曾经的辉煌更映衬出了我们现在儿童电影的“痛”。

  张震钦说:“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开始了电影产业化生产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对于一直处于国家政策扶持和‘国家公益事业’生产定位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来说,是艰难的。虽然儿童电影产量在不断攀升,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创作观念陈旧、生产技术手段落后、题材单一、生产质量滞后于生产数量。国产儿童片没能得到国内市场的积极支持,更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并深受瞩目。”

  中国儿童电影缺什么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林阿绵在总结盘点2006年中国儿童电影时,认为有“三忧”:一忧儿童电影创作观念落后,有些创作者不了解当前少年儿童的文化接受心理,使影片的主题思想陈旧,想象力严重不足,表现手法滞后于少年儿童的欣赏口味和消费需求;二忧儿童电影题材类型单一,突破不大,现实题材占绝大多数,幻想、童话题材少之又少,喜剧、冒险类型影片也少有探索;三忧儿童电影发行放映渠道缺乏,缺少市场支持导致儿童电影资金不足,制作粗糙,影响了影片的品质。

  其实,林阿绵这个对2006年儿童电影的总结也恰恰道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三个主要缺失:缺好内容、缺好题材、缺好市场。

  长春电影制片厂蓝春雨说:“中国儿童电影历经数代电影家‘虽九死而不悔’的不懈探索与创造,赢得了可观的实绩。然而,视觉时代的中国电影与世界儿童电影的最大差异仍然是根本性的。”

  在蓝春雨看来,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为:人类视点和人类性的缺失。尽管我们承认地球是一个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广大的村落,中华民族是这个村落的成员,但是,我们的儿童片创作,并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出人类的视点和必然的人类性。我们的儿童片缺乏人类共通的心灵语言---普爱精神。我们还不会使用儿童电影创作的“世界语”,因而既不能赢得中国观众,也不可能赢得世界各国的观众。这是一种由心灵到市场的隔绝。

  儿童片电影观的误解。我们的某些儿童片的管理者和创作者,似乎并不明了:儿童片不是“教育”儿童的工具,而是成人世界永葆童真的心灵乐园,把儿童片定位为“为小孩子拍的小片子”无疑是对儿童电影的误读、误解。真正的儿童片应该使我们---成年人和孩子一起,在五彩斑斓的梦幻中体验人类童年的生命印迹。

  缺乏“现代对话意识”。我们的某些儿童创作者从根本上缺乏“现代对话意识”,缺乏对话所体现的谈话双方的平等精神。儿童电影的根本解放就是对话精神的确立。有了这种对话精神,我们才能逐渐接近视觉艺术的本体、美学的本体、人性的本体。

  缺乏想象力、游戏意识、智慧幽默和雍容自在的人生态度。在我们看到的某些中国儿童片创作中,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被省略了。

  超凡出世的想象力、极高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的幽默、雍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儿童片制作者急需的、必备的根本素质,也是视觉时代中国儿童片“走向世界”的真正“硬件”。

  不擅视觉化的述说。我们的许多作品既没有梦幻与时空的自由、富于想象力的场面调度和同样经典而又规范的视觉语言,也不具备深入人的潜意识的深度,因而缺乏出神入化的魔力。

  张震钦研究员认为,我们的儿童电影在类型题材上很单一,绝大多数仍是现实题材,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在欧洲,儿童电影已经开始努力吸收好莱坞的类型化创作元素,这已成为当下欧洲儿童电影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策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很不足。

  他说:“这次参加电影节的欧洲影片都是反映父母离异、单亲孩子生活内容的。与众不同的是,在叙事形式上,他们或是以歌舞片类型包装,或是借鉴科幻类型样式,总之,类型元素的打造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和可视性。”

  发行渠道不畅通和商业运作意识的不足也是阻碍我国儿童电影发展的致命弱点。

  冉红教授说:“目前,一般低成本小制作的成人片投资在250万元左右,而一部高投入的儿童片经费是180万元左右。投资的悬殊差异造成了影片质量的差异,使得儿童片不能在院线放映。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儿童片缺少市场,资金无法回笼。因此,投资人越来越少。”

  “另外,由于中国电影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人们的思想很拘泥,创作人员缺少商业运作意识,这也成了中国儿童电影难以打开市场的痼疾。很显然,儿童电影的收入,票房只是一个方面,绝大多数收入还是在衍生产品。如今儿童消费在家庭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美国迪斯尼公司在产品中非常重视儿童市场,依靠衍生产品获得了巨大利润,1937年由美国导演华尔特·迪斯尼拍摄的《白雪公主》离现在整整70多年了,用导演命名的迪斯尼乐园在21世纪从洛杉矶杀到了香港,吸引了华人世界孩子的眼球。此外,迪斯尼公司借助国内外营销系统,还增加了广告印刷、邮票、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由电影《白雪公主》衍生出的产品及取得的经济收入谁能计算得清楚?”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儿童电影

  拯救中国儿童电影于困境,除了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内容立意水平、丰富题材类型和增强商业运作能力,加大衍生产品开发这些具体“功夫”之外,郦虹导演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要端正我们对待儿童电影事业的态度。这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郦虹导演认为对待儿童电影事业的态度,最起码要做到四点:

  首先,深爱孩子。只有深爱孩子才能抓到好的题材,只有深爱孩子才能跟得上他们的思绪,只有切身地深入孩子们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才能用他们的视角他们的语言说出他们内心深处想说而没有机会说出的话。

  其次,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拍出健康的儿童电影。作为一名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当你准备为孩子送上一盘精神食粮的时候,你是否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过消毒?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就存在某种病毒,那你一定会携带到你的作品里,这是潜移默化的自然流露。

  第三,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打造精品。不深入生活,拍出来的片子只能是假、大、空,人物生活和场景细节上都会漏洞百出。

  第四,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潜心探究,拍出能感动人的影片。

  张震钦研究员则从政策方略和产业发展角度,给中国儿童电影开出了五个“药方”:

  一是在压缩现有生产数量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将每年20部的生产指标分为三个产品方略---以1至2部的指标,集中高端人才高成本打造高品质的儿童电影品牌,竞争院线商业市场;其余一部分儿童电影,按照国际“教育儿童电影”制作与发行经验,直接与校园接轨,与学校教育需要相结合,制作课堂教育、德育、美育相结合的直接于校园放映的儿童影片(例如我们过去生产过的许多伟人传记片、校园现实生活片、历史片和展现文化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片等等),以解决儿童片进校园的放映问题;再有一部分,可以生产数字儿童电影,供数字影院、二级院线和电视播放。

  二是加强管理力度,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专门儿童电影创作协调与组织权威机构,既负责剧本以及创作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又负责各方职能机构的协调与沟通。

  三是组织培养创作人才。政府或有关儿童电影领导机构有义务、有必要组织从事儿童电影创作的有关人员经常进行创作学习、观摩和艺术交流。适当时机,有必要整合有艺术造诣,有儿童创作经验的一线导演为打造民族儿童电影品牌而作贡献。

  四是团结全国有志儿童电影研究的人士,开展对儿童电影的政策、管理、创作、市场、艺术审美、媒介作用等多方位的科学研究。

  五是积极将自己的儿童电影作品“送出去”,参加各种世界文化交流的活动,以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中国儿童电影的传播能力和竞争能力。(本报记者 徐启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