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30年,“公平”是首要关键词
2007-06-06

恢复高考30年,“公平”是首要关键词

严循东  2007年6月6日

高考之盼:希望选拔人才的渠道更多一些,招生更公平一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理性一些。

考试虽不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现实中尚未发现比考试更公正、更具可操作性的竞争方式;在以分取人与舞弊胡来这对矛盾之间,艰苦、沉闷的考试,远比理论上全面考核实际上容易沦为特权玩物的“推荐”更容易让人接受。

1977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考试。30年间,高考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自主招生、面试招生、“3+X”、分省命题等新名词先后走进高考。追寻高考改革的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追求更加透明、公平和公正,走向更加科学、合理和多元,是高考改革30年间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多元——招生录取方式更加多样

30年前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还是分省命题。从第二年起,国务院决定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考试、评卷。统一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统得过死、无法体现高校和学生特色、加重应试教育等局限。近年来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停止过。

教育专家李希贵说,一张考卷是考不出能力高低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

近几年,高考改革在各地已经展开。1999年,广东率先开始实施“3+X”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2002年,这一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这项改革和后来的高考分省命题改革,都使传统的统一考试走向多元化。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自主招生”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53所高校享受5%的招生自主权。去年,山东少年潘立群因为一项“红绿灯”发明获得了国际大奖,尽管高考成绩没达到录取分数线,也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他对记者说:“自主招生制度给我这样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空间,真是没有想到。”

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扩大了自主招生比例,数百名学生经面试被两校录取,面试第一次取代了笔试成绩。“尽管自主招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高考大一统的格局已经打破。”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主任刘志业说。

李希贵认为,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以选拔少数精英为目的的高考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从长远来看,要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录取相结合的高考与招生制度。高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行招考分离,把录取的权力下放给大学。同时,为了公正透明招生,大学要把录取标准向社会公布,由社会进行监督。

关键词二:公平──招生名额地域坚冰期待打破

近年来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大造成的。高校招生名额的地域分配不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将本科录取名额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在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及比例有所增加。“可别小看这一点变化,对于高考招生改革来说,又是一次破冰之旅。”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堃评价说。

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名额投放向所在地倾斜,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而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贫困落后地区的省份,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每年投放的招生名额仅二三十人,是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几十分之一。这种现象被专家认为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影响高考公平的“一道硬伤”。

刘堃认为,重点院校在招生时向地方倾斜的做法主要是由当前高校的投入模式决定的。财政上对地方的依赖决定了这些院校必须在招生时向所在地倾斜。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曾宪文说,应该承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确实存在差距,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既应该照顾到各地人口总量,也应该考虑到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可以在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基础上,设计部分权重系数,例如:把一万人口中知识分子的比例、人口素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等纳入计算系统,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高考录取率的巨大差异。这项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三:扩招──从“消化不良”到“强筋壮骨”

今年全国报名考生超过1000万人,招生计划560多万,预计高校录取率已近50%,与1999年高校扩招前相比,这几年考大学的压力相对减轻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8%,而2006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2%。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也患上了“消化不良症”。突出表现是,扩招后有的高校师生比高达1:40,超过合理比例两三倍,出现了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几十个人一起做实验、学生上自习找不到座位等场面。不少高校为了扩招,圈占土地,大兴土木,大规模新建校区,负债严重。

而对于学生和家庭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学收费的提高。济南市民李怀梅有两个儿子,她亲身感受到了学费的“三级跳”:大儿子1993年考上大学,学费一年900多元;二儿子1994年上大学,学费就涨到了2700多元;现在,每年学费要达到四五千元。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经历了几年的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终于由外延式发展转向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高等院校在短时间内‘长高长胖’之后,将重点转向了‘强筋壮骨’。”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志民说。

30年前参加高考时,大多数人还有一种懵懵懂懂的茫然;30年后的高考已经成为一种关注度极高的社会工程。高考之变折射社会之变,人们希望选拔人才的渠道更多一些,招生更公平一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理性一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