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不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
严循东 2007年6月3日
5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用大篇幅刊发了一位医生的自述《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不仅标题“抢眼”,而且内容也很值得一读,读过之后不免想说几句。
“自述”从医患关系紧张说起,讲到了频繁的医疗纠纷和医务人员受辱,甚至被伤害,讲到了医务人员收入少、工作累、待遇低,讲到了“以药养医”的弊端、药品加价与医生无关,讲到了对医疗单位负面报道的质疑,讲到了舆论一边倒地倾向患者……大倒苦水,怨懑颇多。结论就是“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
读者没有理由怀疑这位医生所说的真实性,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许多或者说大多数医务人员是兢兢业业的,是恪守“救死扶伤”职业道德的。他们有苦衷,有难处,甚至有委屈,有冤枉。但凡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对他们抱以尊敬、理解与同情。但同时,我们同样没有理由怀疑媒体不时披露的医务界的种种弊端、黑幕、个案,同样不能不承认,许多或者说大多数患者对医疗服务是不满意的。就在刊登这篇自述的同一个版面,一项调查显示,七成患者就医时不相信医生或半信半疑。这不是很说明问题吗?医患双方互不满意,彼此对立,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是怎么了?
在医患关系中有一个前提必须确认,那就是医强患弱。在这对矛盾中,医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患者不愿也不敢与医生发生冲突,这是基本的事实,也是“舆论一边倒地倾向患者”的重要原因。如果不确认这个前提,我们无法讨论医患关系。
服务态度、医疗水平、收费高低、救治效果,是患者衡量医务人员“好坏”的重要标准,不满意也大多由此而起。至于医务人员的收入少、工作累、待遇低,以及“以药养医”等等,并不在患者直接关心的视野之内,那是医疗主管机关该管的事,怎么能怪患者不理解、不体谅呢?反之,患者有没有困难、就医有没有钱,同样不在医生直接关心的范围,患者也不应该要求、苛责医生。双方“诉苦”要选准对象,要彼此体谅。
我们不否认少数患者不懂得尊重医生,不讲道义,甚至无理取闹。对这种人和事,当然应该制止、处罚、打击。但是,如果因为少数“医闹”而把大多数患者置于“敌对”,使用诸如戴钢盔、派警察之类的手段,是否考虑过大多数患者的感受?尽管它可能是必要的或有效的,但它肯定会引起逆反心理。如同确有少数医务人员不尽职、不负责,甚至卷入了商业贿赂,但患者不能因此“迁怒”于大多数医务人员一样。谁把对方的大多数置于对立面,结果都不会太好。
事实上,医疗服务中的许多问题,大多不在医生、患者,而在体制、政策。市场化替代了公益性,服务变成了收费,极力推出“豪华享受”的同时冷落了基本服务,都给医患关系蒙上了阴影。此外,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剧变,利益至上、诚信缺失等等,都是应该检讨的。在这些问题上,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更大的责任。
“不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想来是一句气话,表达了一种不满,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医生的职业和责任是高尚而神圣的,社会需要,患者需要,你怎么能够去擦皮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