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为何形象评价不高
2007-06-02

    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倡导国人在境内外旅游时能够注意自身形象,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图为在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资料图片)

    欧洲酒店业日前举行的全球游客评选中,日本游客获得第一名,法国人则被评为“最差游客”。中国游客得到的评价也不理想,位居倒数第三。

    日本游客形象被评为世界第一,并非没有道理。尽管日本的国民性格有着截然相反的两面性,正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所描述的,日本人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但仅仅就一国游客形象而言,日本人“尚礼”的态度无疑是值得国人学习的。礼作为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模式,它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风貌,也是一国文明程度的反映。

    中国和日本同属儒家文化圈,而“礼”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所谓“不学礼,无以立”;而“温良恭俭让”,“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或饮食,或走坐,长者先,幼者后”,以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等等,这些东西,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幸的是,如今,尊长爱幼、其乐融融的天伦场景,似乎只能从韩国的电视剧中看到,“待人以礼”的精神则在日本发扬得更加光大。相比之下,在孔子的故乡中国,“礼”曾一度被批为封建糟粕,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至今,它也仍未成为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

国外某景点酒吧内的中文标识(来源:北青网) 

    中国人在国外的旅游形象向来遭人诟病:时间观念淡漠,嗓门大,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动不动就出言不逊,这些不文明的毛病,说到底,还是一个礼仪教育的缺失问题。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本来顽梗的性格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礼仪教育不仅是一种礼貌教育,还是一种素质、一种人格的教育。一个随地吐痰、不顾别人感受而到处喧哗的人,或许他有文化,有知识,却一定没有教养,没有素质。

    要改善国人的旅客形象,首先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礼仪教育,普及礼仪知识,使国人真正做到既知书,又达礼。目前中国能够去国外旅游的,大多是先富起来的那一群人。仓廪足而知礼节,按道理,他们更应该学“礼”、懂“礼”并实践“礼”。连这部分人都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教养,可见当今的礼仪教育,实属必要又非轻而易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