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是"祖宗" 该拜哪一个?
2007-05-26

在国新办5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公祭伏羲是否存在跟风现象”的问题,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明确给予否定。6月22日,也就是夏至那一天,甘肃省政府将在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故里———天水市举行2007(丁亥)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徐守盛说:“弘扬文化……借助一些活动作为载体,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风潮,或者一种风头。”

民间祭祀 [图片来源:天水在线]

    全国究竟有多少类似的公祭呢?目前好像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仅笔者知道的就有: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淮阳太昊伏羲大典、河南沁阳的神农文化节暨神农坛拜祖大典、河南内黄的颛顼帝喾祖节、河南桐柏的祭祀盘古大典、湖南炎帝陵祭祖大典、河北新乐公祭伏羲大典、四川成都清明祭祖大典、福建马祖祭祖大典……上述祭祖典礼中,仅祭拜伏羲的就有3家,而河南一省举行祭祖活动的地方就达5处。这些活动除陕西的黄帝陵祭祖大典早成规制以外,其他的祭拜活动都是近两年才由当地政府高调介入并展开的。接二连三,四处鸣钟,这难道不是“一阵风”吗?

    当然,确实“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风潮”,因为这阵风不是无缘无故刮起来的。徐守盛省长说这是在“弘扬文化”,其实谁都知道文化也只不过是个“载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才是真正意图。不信,您去看看典礼的贵宾中大都是些什么人物?

    “文化”这个“旗号”的确挺堂皇。“数典不忘祖”“百善孝为先”嘛。不过,这是一种“先进文化”吗?值得如此“大力弘扬”吗?曾几何时,祭祀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至今民间的类似活动也不被提倡,但官方却大张旗鼓地搞了起来,这算什么行为?

    其实,祭祀本来就应该属于民间的行为。“孝”是一种个人的修养,是一种“私德”,因此,“祭”也应该是个人行为。再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祖宗”也不一样,政府组织“公祭”到底是代表谁呢?有没有强加于人之嫌?不错,古代也有公祭,但那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对皇帝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公祭”其实也就是“私祭”。据笔者所知,陕西黄帝陵祭祖就是起始于民间,只是后来才成制于官方。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光“人文始姐”就有很多个。今天炎黄,明天伏羲;这边祭祖,那边拜祖……一个接着一个,年年周而复始。普通百姓倒也不难,要表孝心,就近拜一个就是了。但对那些经常接到“邀请”的政要和老板来说,却成了一个难题:人家来“请”了,不去吧,似乎不敬;去吧,又实在去不过来———到处是“祖宗”,到底该拜哪一个?

算一下“公祭”经济账如何

    有的地方政府宣称通过一次“公祭”增加了多少游客,旅游消费增加了多少万,其实其中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海外华人、港台同胞、后裔,大多是由公费招待,有的连往返旅费都得报销。广场上黑压压一大片人中,宾馆酒店里上百桌筵席中,自己付的钱有百分之几?有没有哪里的政府部门敢公布一下全部“公祭”活动的收支账?或者将本地旅游开发的全部数据如实公布?

功利化的“公祭”没有必要

    实际上,采取适当的形式祭拜先祖,以增加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本不无裨益。可如今许多地方的公祭却变成“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纯功利套路。如此遭功利欲求阉割的公祭,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取向南辕北辙。而且随着公祭日渐盛行,公祭规格愈攀愈高,公祭投入也愈投愈大,结果是由于招商引资效果差而先期巨额投入悉数付诸东流。

“公祭”的文化高台搭得太离谱

    诚如有关人士所指出的,由于文化的“高台”搭得太离谱,经济的“大戏”肯定也没法唱好,还会制造虚假的文化记忆,糟蹋了文化。最终,这些活动往往沦为一次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绩”,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文化形象工程”。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