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是谁的公信力?
2007-05-18


搜狐博客 > 民间公益观察 > 日志 2007-05-18


还是说回前两天讨论的那个地方NGO问题:

一个地方的NGO,为了取得政府再就业培训的采购合同,按照当地的潜规则,给了政府一定比例的回扣。你怎么看待这个NGO的行为?

如果不取得这个合同,那么结果可能是很多下岗工人得不到很好的培训,因此也会造成大量工人的持续失业和生活困难。这个时候,你怎么看待这个NGO的行为?


在当天的讨论中,不少组织都用这样一个理由来批评:如果这样做的话,组织将失去公信力。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结论,因为里面没有什么逻辑可言。回应这个结论很简单:请问,公信力是谁的公信力?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的想法是,任何组织的公信力都只对特定人群有效,超出这些特定人群外谈一个组织的公信力,除了学术意义外恐怕没什么实际意义。

举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几十年前,我们总是言之凿凿地宣称,美帝国主义行将崩溃,美国的劳动人民马上就要起义了,言下之意,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岌岌可危,内乱一触即发。当然,美国一直没有如我们所愿地乱起来,这说明我们八亿人民信念对美国的两亿人民是没有影响的,在美国政府的公信力问题上,还是美国人民说了算。

所以,说到公信力,必然跟组织的相关利益方有关。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地的评论家们尽管都很关心这个四川本地NGO的道德操守问题,但毕竟也只能表示关心而已。至于这个组织是否失去公信力,则不是我们能判决的。

公信力只能由组织的相关利益方来决定。对于一个NGO,这主要包括了支付服务成本的人(捐赠者)和使用服务的人(受助方),当然还包括了一些不那么直接相关的利益方,例如当地舆论、商业、社区等等,但毫无疑问,这个范围不是无限大的。它的大小,完全看你面对的人群有多大。

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接下来就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假如我问,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地方NGO有公信力吗?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相关利益方的想法。地方政府得到了回扣,他们是不会有意见的,而当地的下岗工人,他们恐怕不会因此而拒绝这个NGO的服务,他们似乎更关心得到的服务质量好不好。于是,我们就得出了一个似乎不可能的结论:这个组织的公信力是没有问题的。(为了拯救社会的公信力危机,其实评论家们更应该深入到当地,向这些觉悟低的同胞们宣传一下什么才是高尚的道德,这样,当这些同胞们都不使用这个NGO的服务时,这种回扣行为自然就没有市场了--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很像我们的父辈跑到缅甸去解放全世界2/3受苦受难的同胞时的雄心壮志)

我觉得这个结论很好,如果这能让我们抛掉一些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而用一个比较低的身段去理解我们的工作的话。说穿了,这其实更像一个需求与满足的问题,所以,它更接近与市场,而与道德无缘。

所以,公信力是什么?公信力对NGO其实就如同品牌对企业,它的真正作用是降低购买的成本及风险。我为什么要购买某个牌子的产品?因为我不想每次都在几十个牌子的同类产品中重新比较选择,而根据经验,这个牌子的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我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已经足够聪明,他们知道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它首先要明确用户的需求并去满足它,而不是去制造统一的产品并试图满足所有的用户。

不存在唯一标准的产品,也不存在唯一标准的公信力,公信力不是由道德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捐助人和受助人决定的,希望我们的NGO们也能明白这一点。

公信力对NGO很重要,我非常认同这点--就如同所有企业都同意客户很重要一样--但不是所有企业(包括NGO)都知道他们的用户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喜欢什么。

所以在面对公信力的质疑时,这个地方NGO的创始人说了一句让我惊叹的话:"你要是在当地说我们组织有问题,会被当地的群众打的。"我想他是对的,他明白组织的用户在哪里,也明白组织力量的源泉。

在这个时候,我更相信用户的选择,而不是道德的判断。

你的组织的公信力是谁的公信力?

 

NGO不是不作恶,NGO是为善

有一次参与一个NGO的培训工作坊,其中一场的讨论主题是NGO的组织建设,最后话题集中到目标和手段的分歧上来。众所周知,中国的环境很复杂,特别是在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有很多官场的潜规则,有时候为达到目标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太公开的手段。我们不妨看看这个案例:

一个地方的NGO,为了取得政府再就业培训的采购合同,按照当地的潜规则,给了政府一定比例的回扣。你怎么看待这个NGO的行为?

如果不取得这个合同,那么结果可能是很多下岗工人得不到很好的培训,因此也会造成大量工人的持续失业和生活困难。这个时候,你怎么看待这个NGO的行为?

让我感到很惊讶的是,很多NGO是站在批判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和这个组织,即使他们明明知道了失去合同对受助对象的影响之后。在他们眼中,NGO自身的纯洁性是高于一切的。

这反映了目前中国在NGO圈子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优越感的现象。没有多少组织能真正说的清自己的使命(大都是一堆空而又空的话),而说起道德来却总是一套又一套的。但是,这些"纯洁"的组织,他们的绩效又如何呢?他们真正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NGO自身的纯洁性和使命哪个重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使命,并且认为NGO自身是否纯洁毫不重要。一个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要达成什么,而不是它是谁。

NGO:尚德之余以平凡心行善

 守望2007 NGO:尚德之余以平凡心行善

  公益的本质就有均衡和谐之意,在推动整个公益事业发展的链条之中,企业公民和个体公民成为慈善的源流,在公益机构这个平台的沟通传递之下,使财富流向社会弱势群体,促成社会平衡发展,因此企业和NGO这两个被称为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的社会成员,被赋予了更多期望。

  2007年,社会责任和NGO能力建设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门槛,我们有理由梳理一下现状,为未来的发展积蓄更多的力量。经历了昨天的盲目和懵懂,社会发展理应让所有成员都学会如何理智和从容地面对明天。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