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敦煌”拯救得了“真敦煌”吗?
2007-05-13

“假敦煌”拯救得了“真敦煌”吗?

严循东  2007年5月13日

据悉,甘肃省准备在敦煌莫高窟附近投资两个亿建造一个小型模拟敦煌莫高窟。——这不是杜撰,而是不久前甘肃省委书记在谈及敦煌保护问题时说的。

此言一出,马上遭到反对。有人认为,“假敦煌”拯救不了“真敦煌”,仿建的“小敦煌”吸引不了游客,还将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的沉重包袱,是一种短视行为,等等。加上最近又冒出个“华夏第一祖龙事件”:河南祖龙山上计划造一条长达21公里的钢筋水泥巨龙,因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受到环保、林业部门查处,建了几百米后被紧急叫停。为此,建造“小敦煌”消息传出后,受到质疑是很正常的。

的确,类似“祖龙”的建筑物,以及一些粗制滥造的“西游记宫”、不伦不类的“唐城宋街”,这十几年来纷纷冒出,有的只热闹了几天便冷落下来,据说成功率不足20%。好在“小敦煌”还没有开工,听听不同意见,集思广益,再论证一下,想得周全一些,很有好处。

我以为,“小敦煌”如能创意策划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工程施工到位,经营管理到位,也不失为保护“老敦煌”的一条思路。因为“老敦煌”确实已到不堪重负的境地了。

也许有人会忿忿不平地说:“有假东西的景点我不去,假的物件我不用,假的文物我不看,假的名称我不承认。”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并非如此。

苏州园林都是“人造景点”,人工开掘的池塘、太湖石堆成的假山,虽是“假”的,但确实雅致,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假牙、假头套,使用者不少,也很实用。明知是假首饰,仍有庞大的消费群。

我们现在看到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假”的,是后人的摹临本,真迹据说随葬了。李尧棠、沈德鸿、周樟寿是原名,但常不为人知。他们的笔名是巴金、茅盾、鲁迅,知道的人更多,也被众人所承认。

在这里,我丝毫没有赞美“假”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人造”的、“仿真”的,有时候也很美。

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新建的人文景观的问题。新建的人文景观只要论证正确,做工精致,有文化内涵,会经营管理,同样能受到人们的欢迎。深圳的“世界之窗”便是一例。这个于1994年开业的“假景点”,12年赚了12亿元,接待中外游客达3150万人次。

无独有偶,有消息传来,拉萨也正在考虑建一个“小布达拉宫”,以缓解客流压力。“小敦煌”、“小布达拉宫”如果建好了,质量很高,对保护文物有好处,又何尝不可呢?我去敦煌或拉萨时,会去那里转一转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